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火影忍者443人类7大趋势:90岁退休、十几亿人将沦为无用阶层、一个愚人发动的战争或将毁灭一切!-中澳资讯互联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7-27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492次

人类7大趋势:90岁退休、十几亿人将沦为无用阶层、一个愚人发动的战争或将毁灭一切!-中澳资讯互联
人类7大趋势:90岁退休、十几亿人将沦为无用阶层、一个愚人发动的战争或将毁灭一切!
世界科技创新论坛2018-08-25 19:17:28

"
未来世界会是一番怎样的图景?
我们专访了《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及《今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他从全球政治、科学技术和个体价值三个维度,跟库叔讨论了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议题,并且对未来大趋势做了七个方面的预测。
采访、翻译:武君

战争变得非常“不划算”
当今世界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冲突,但我们现在却处于历史上最和平的年代。不要只看到中东地区(我所生活的地区)战火不断,其实绝大多数国家还是和平的,而且靠战争发财也并不划算。
在远古时期的农业社会,人类因暴力致死的概率约为15%,而今天,世界范围内这个概率也只有1.5%。事实上,现在自杀的死亡率反而远高于人类暴力。也就是说,一个人自杀的概率要远大于他被敌军、恐怖分子或者罪犯杀害的概率。同样,肥胖等病症的致死率也高于暴力,所以糖分可能比枪炮更危险。
为什么我们这个年代变得更和平了呢?
首先,因为核武器的存在,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就如同一场集体性自杀。所以他们要想完全颠覆国际秩序,最好使用非武力的方式。
第二,经济变革使得知识成为主要财富。以前,财富主要是稻田、金矿、奴隶、牛群等这样的有形资产,而它们又非常容易引发战争,因为打仗是获取这种财富的最佳捷径。
而如今,你却很难靠战争来获取知识型财富。比如,就算你入侵硅谷,也无法横扫这里的财富,因为硅谷没有硅矿,这里的财富源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脑中的知识。
所以,战争只会在类似中东这样的地区发生,因为这里的财富仍旧是物质型财富(以油田为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型财富苏紫旭。
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20年中,强调和平崛起的中国经济能飞速发展,而一些经常战争的国家,即便打了胜仗,经济也基本停滞。
引爆战争的可能是新兴科技
尽管发动战争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可能并不“划算”,但谁也不能保证和平年代会一直存在。
真刀真枪的火拼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算法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出现,很多国家可能受这些科技的“蛊惑”而发动战争,从而实现他们的政治野心和经济目标。这些新兴科技很可能加剧全球紧张局势,打破大国间的核平衡,从而引发大范围的战争。
自20世纪50年代起,超级大国都尽量避免战争,因为他们知道战争意味着你死我亡,但随着一批批新型攻击和防卫武器的研发,一个用科技武装自己的大国可以较为轻松地完胜敌方,而且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和制裁。
相反,一个正在衰落的大国可能会担心他们传统的核武器就要过时,最好还是趁核武器余威尚存的时候赶紧用掉。
传统意义上,核对峙如同一个非常理性的象棋比赛,但是现代科技让比赛变得变幻莫测。当棋手可以用网络袭击来夺取对手棋子控制权的时候,当匿名第三方棋手可以任意移动棋子而不被他人所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近十年来战争的减少并不是因为任何奇迹或者神仙显灵,这是人类明智的选择,如果人类又开始做不明智的决定,战争还会回来的,这会危及到全人类。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低估人类的愚蠢程度,毕竟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有时候斋贺弥月,人们花多年维系的和平,可能被一个愚人发动的战争在顷刻间毁于一旦。
人工智能导致一些人永久性失业
没有人知道2050年的就业市场将是怎样的,但是一定会和今天的迥然不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引起几乎每一种职业的变革。制衣、开车、疾病检测、售卖保险和教化学课等职业可能在2050年消失。

机器将人类赶出就业市场的言论早已不新鲜,而且历史也证明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但是,人工智能和我们刚才提到的机器则完全不同。以前,机器能够和人类PK的只有体力,而如今它们开始在认知能力方面同人类竞争。当机器人在除体力和脑力之外的第三种技能方面与人类竞争,我们是否还有优势呢?
随着旧工种的消失,新工种也会出现。但是,我们也不要高兴太早。
首先,新工作可能数量有限,不能解决大部分的吃饭问题;
其次,大部分新工作对人的技能和创造性都要求很高,一般人想做也做不了。
过去自动化引发就业市场变革的时候,人们总是可以从一项低技能工作跳到另一项低技能工作。
比如,1920年一个农民因为农业机械化而失业后,马上可以在拖拉机制造厂找到新工作;1980年一个失业工人可以在超市胜任收银员的工作。这些人换工作都很容易,因为农民-工人-收银员的职业转化,本质都是从一个低技能工种到另一个低技能工种之间的转换。
但是到2040年,如果一个收银员或者卡车司机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那么他们几乎不可能一下就从事类似瑜伽教练或者软件工程师等这样的工作。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这些工作的必备技能。
算法加剧全球不平等现象
那么,职业培训和充电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假设你现在是一名40岁的卡车司机,到2040年你会被自驾功能的卡车所取代。于是你花2年时间去学习瑜伽,终于把自己训练成一名瑜伽教练。但是10年后,瑜伽教练也变得更多余,因为安装了生物识别传感器的电脑比人类还会教瑜伽。于是你还得对自己再培训,这次你希望成为一名虚拟文字设计师。然而这个职业也将在10-20年后被淘汰。

所以,政府需要为处于转型困难期的人们提供帮助,比如提供丰厚的失业补助金和支付就业再培训的费用。这就如同20世纪,政府为年轻人建立庞大的教育体系,而在21世纪,政府则需要建立完备的成人再教育体系。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心理上的。
即使40岁的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进行职业培训包装的学问,那你心理上能承受吗?换工作总是让人压力山大,对于不惑之年的你来说可能更加难以承受,卡车司机和瑜伽教练的性格往往迥然不同,更不必说你要学习的不只是几个动作那么简单。
即使成功转行,你能保证50岁还可以成功吗?那60岁呢?鉴于人类预期寿命的提升,以后我们的退休年龄可能延后至70、80乃至90岁。
所以,即使新工种不断出现,到2050年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个庞大的新阶层——无用阶层的出现,这是十多亿失业并且无力再就业的人群,而我们还没有应对这一局面的经济模型。
另外,随着算法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政治权力将会集中在极少数掌握全能算法的精英手中,以至于产生史无前例的不平等。
今天在一些欧美国家,上百万的出租车、公交和卡车司机们可以对经济和政治施加强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都占领着一小块交通市场的份额,如果政府让他们不满意,他们就可以联合起来罢工。但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可能被几个亿万富翁所垄断,因为他们拥有可以操纵算法来驱动汽车的集团。
学校教的知识基本没用了
为什么教育有必要进行讨论呢?
因为我们完全不能预知下一代会在什么样的世界生存,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千年前(1018年)的人类虽然对未来也是一知半解,但他们可以预知未来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
如果你生活在1018年的中国,可能无法预测到宋朝可能灭亡,契丹人可能南下入侵中原,瘟疫和地震有可能使上百万人致死。但是,你深信不疑的是到1050年大部分人仍旧以务农为生,统治者还需要依赖民众去充军和交税,男性仍旧统治女性,人类寿命也就40岁左右,人体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所以在1018年,穷人家的父母会教他们的子女如何种地和纺织,富人家长会让他们的儿子学习《论语》,写毛笔字和骑马打猎,教育女儿们三从四德......显然,这些技能在1050年他们的孩子一定用得上。
相比之下,今天我们完全不知道2050年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清楚人们将靠什么谋生,军事、官僚体系将如何运作以及两性关系将会怎样,人体是否会由于生物工程而发生巨大变化。
综上,现在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2050年用不上,而学校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现在学校过于注重给学生们灌输信息,然而21世纪的人类已经信息过剩,孩子们不需要更多信息,而需要理解信息、衡量信息,以及将碎片化信息组合成一幅有意义的世界图景。
此外,学校还过度集中于教授学生们一套套预定技能。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2050年就业市场乃至世界将会是怎样,我们也不知道孩子们长大究竟需要哪些技能,比如,你花大功夫教孩子学习软件编程,然后到2050年却发现,人工智能编程的软件比人类厉害得多,那时候社会已不再需要人类编程师。
人类到死都不能“稳定下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教孩子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要注重情商和心理复原力的培养。
传统意义上,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人们建立了自己的既定身份北京你早,并学习专业技能;
在第二阶段中,人们依靠他们的身份和技能来谋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到2050年,这样的传统模式会变成过去式。如果人类不具备终身学习和不断对自己再造的能力,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出局。而这样的变化往往让人压力山大,尤其是人到一定年龄之后,会很厌烦变动。
当你16岁,整个人生都是未知数,因为你的身体还在发育,思维随时可变,社会关系还没有固定……无论你喜欢与否,你的一切尚未定性。
当你40岁,你讨厌任何变化,迫切希望要稳定。但在21世纪,你可能享受不了这种奢侈。如果你希望继续维护所谓的固定身份、工作和世界观,你一定会被世界抛弃。
所以,人类需要超高的心理复原力和情感平衡力来冲破这场永不停歇的暴风骤雨。
为了应对变化和不断重塑自己,你必须放弃一些已知的东西,在未知的领域冒险。你需要冒着失败的风险放弃你所擅长的,甚至改变你的身份。为了不断适应变化,人们需要习惯面对未知的领域。而且面对无序和失败的局面,也不会产生心理落差。
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教孩子们的都是正好相反的,让他们害怕未知、无序和失败。因为考试的正确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于是孩子们只专注于寻找这唯一的正解。我大学的学生们就是这样。当我尝试将世界无序的一面展示给他们时灌云房产网,有人总是问我“那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万记麻辣烫?”“我们答题的时候应该写什么?”
为了跟得上21世纪的步伐,学校不要再要求孩子们找到“唯一正解”了,而应该告诉孩子们放弃已知,直面未知。他们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拥抱未来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不是做无谓挣扎。
过去教育为你构筑的身份如同基深墙厚的石屋,而现在我们需要如同帐篷一般的身份,你可以轻松地折叠和移动。
人类不一定会更幸福
随着老问题被攻破,新问题也会出现。
现在越来越多人身患老年痴呆症,就是因为他们的寿命越来越高。中世纪大部分人都英年早逝,所以这些老年病也罕见。相似地,中世纪食物也非常匮乏,所以饥饿是人类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但今天人类生产的食物多到连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肥胖问题都远大于饥馑。
我们可能也要面临新的健康问题,尤其是精神问题。由于生物技术赋予人类重新设计大脑和思想的能力,我们也许会因为无知而误用这种能力。
自然灾害方面,过去,人类可以操纵世界上除人类以外的动物、河流、森林等。但是因为我们对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不够,我们常常滥用这些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现在更面临生态崩塌的问题。
在21世纪,我们将学习如何操控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世界。我们将学习如何控制我们的大脑和思维。但是,因为我们不理解我们内部精神系统的复杂性,还是不可避免地误用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心理系统可能会失衡,我们也会面临精神系统崩溃的惨剧。
我们以后将掌握无穷的力量,但绝对不能保证我们以后会更幸福。现在的我们已经比以前厉害多了,我们的生活也的确比过去要更舒适,但是我们是否比祖先更快乐仍旧难以确定,将能量转化为幸福并非容易之事。
有一种观点认为幸福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期望,而不是客观条件。但是,期望往往主动适应客观条件。当环境变好,欲望也会膨胀,所以就连巨大的条件改善也可能让我们像以前一样大失所望药膳人生。
在更基本的层面上,人类对于快乐的基本反应不是满足,而是对于更多快乐的渴望。所以,无论我们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贪得无厌,而不是安于喜乐。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在成功征服世界和获得巨大能量后,却没有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幸福。
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基本的心理模式,虽然在21世纪我们所拥有的能量可以让我们变得所向披靡,但我们终究还是郁郁寡欢。


说说占小便宜这点事儿
好多国人走出国门之后,有一个毛病,特别招人烦,那就是占小便宜。明明吃穿不愁,偏要去教堂领发给穷人的食品,回家不吃扔掉,这个便宜也要占。饮料可以无限续杯的快餐店里,只要没人看着,就会有华人拿自己的保温杯接可乐小虫网。其实,这毛病在国内更是常见,好多针对老人的骗局,每每是从十个八个免费鸡蛋开始的,上当者前赴后继。至于拼了命卷走公厕里的手纸的现象,经常都会看到。
有人说,这是匮乏时代的阴影,当然也有点道理。不过,在我看来,跟我们长期大锅饭的社会生活,关系更大。
就说农民吧,如果各家的田地都是私有的,那么,爱占便宜的人,就算像有人说的,他把界碑往别人那里踩一脚,然后多种半垄地。其实,多半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方也不是吃素的,弄不好,就会打起来,代价不菲。偷人家地里的瓜菜和庄稼,也是一样,闹到打出脑浆子来,谁也占不到便宜城之源。你占了便宜,侵害了对方的利益,在私有产权明晰的时代,轻则打起来,重则打官司,代价太大,便宜不好占。
但是,如果大锅饭的生活,就不一样了。反正什么都是公家的,但人又是自私的。在公社时代,生产队一般是不能种瓜菜的,种了如果没有专人看着,全都会被偷光。如果专人看守,代价又太大,连地里的庄稼,如果没有专人看青,一样会被偷光。就算有人看,看的人也可以通融。那个时代,偷“公家的东西”,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农村如此,城里的工厂也好不到哪儿去。人说,国外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不拿白不拿。
我们从小,就被大人教育,集体劳动的时候,吃饭怎样能多吃点。如果是馒头,怎么拿,如果是米饭,怎样盛。至于偷队里的香瓜西瓜,就算被当场拿住,大人也不会见怪,甚至都不说自家孩子一句。以前我们农场连队杀猪都分肉,分一次大家闹一次,不是嫌分不均,就是怀疑主事人多吃多占。后来改成杀完了卖,就没事了。
占便宜在本质上跟人性有关,只要环境有利于占便宜,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成为风习,只要占不到击鼓说唱俑,就会觉得吃了亏。反正都是公家的,我不占,就便宜了别人。占惯了便宜,这样的行为就成为下意识行动,即使没有必要,也会不自觉地这样做。
占便宜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地悲剧的体现。在私有制生活里,凡是人烟稠密之所,周围无主的山林,很快会消失,童山兀兀。只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私权相对比较明晰,如果要占便宜,就会碰到别人的利益,不大可能没有抗阻。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大体固定的边界,一般人也就不去占这个便宜了。
几乎无一例外,大锅饭状态的生活,就是一种匮乏性生活,所谓短缺经济就是这个意思。而匮乏,则加剧了人们占便宜的冲动。在这种生活状态下,除了极少数的傻子,几乎所有人都一门心思想要多吃点,多占点,哪怕一粒米,哪怕一根柴火,多总比少好。一旦形成了习惯,而且是多年的习惯,即使生活不匮乏了,这种毛病也改不了。自然,也尤其让人看了不顺眼,特别的令人反感。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酒膏,看完后无语沉思!

1.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死得太快了!
首先,你必须知道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
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点击进入倾听:公司股权分配实操建议
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长寿企业比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
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
反思中国企业,是如何经营思考的?
2.为何中日差距越来越大?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习惯,企业、百姓都是如此,火影忍者443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地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
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从两者区别,我明白中国人只是赚钱,日本才是做事业。

两者结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一个也没有,这是就是原因。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
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品牌,本行都没有完全成功,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忙着赚钱而严重忽视本行,典型不务正业。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
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
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右肽车,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苏城空难,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特别记忆犹新:
“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只会山寨,抄袭。我们技术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威胁,只不过说说而已,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
中国的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并且无法替代。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着日本技术与产品,即使国货产品里面的核心技术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
中国积贫积弱几百年,我们连自身的基本状况都没有搞清楚,有一点点成绩就特别自大,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3.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记得以前给一个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
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是佳能,只有一两万。
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也是佳能,有15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而愚蠢。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95%有76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表面看得懂祸害大清,根本学不会,更是坚持不了。
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要清洁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
我们连一个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狼人陈玄风。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长此以往,何来品牌?

4.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特别喜欢追求速度大跃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极为严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是小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粗制滥造。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日本发展经济是让民众受益,让本已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有更高追求目标。中国发展经济是用来攀比、炫耀的。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民众盲目的“爱国热情”会让中国走更多弯路……
像中国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惊讶!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
而这些都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四棱筋骨草,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
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其实品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
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如此急功近利、浮燥,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中国永远都不会出现世界级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
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道姑妙妙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橘梨纱第一部,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河北奔亚服饰,他的老板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厂以前和天津的大维制衣规模差不多,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觉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这时,大维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塑造自己的品牌。
现在的情景是,同样一件衬衫,打上“大维”的能卖好几百上千元一件普洱学院,而打上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上百,品质、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样。奔亚的老板现在知道错了,想奋起直追,但是代价多大,可想而知。

5.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太多”,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要耍点小聪明。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严格遵照执行。
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坐飞机从来都是误点,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嘛?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也许中国人太虚伪了,让我对他们的做法形成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但我现在非常羞愧,我不能因为这个世界有不真诚的人而认为所有的人都不真诚,更何况是中国人自己不真诚,我不能这么轻易就认为别人不真诚,这是我的无知和不礼貌配色宝典。
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高素质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看不到中国特色式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中国人就是做不到。
所以中国人只有小聪明,从地方官员到企业老板、高管,再到普通百姓,时刻都在表演我们的小聪明。我们不断在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代价,但我们却依然死性不改。
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与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可悲,可叹!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
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