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瑶萱儒家的这一面相你知道吗?以孔子颜回为代表的最高境界-爱读经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4-05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238次
张瑶萱儒家的这一面相你知道吗?以孔子颜回为代表的最高境界-爱读经
张瑶萱
你看孔门弟子把孔子一生的言行记录成《论语》,这部《论语》虽然好像没有次序——有人硬要说它有次序,我看是没有什么一定次序的。但是编书的人啊,不论多么没有次序,往往一开口,也会摆出比较重要或者比较核心的观念来。这个意思去年我讲过了。所以我们读古书,往往第一篇最重要,像《庄子》,第一篇叫“逍遥游”,《老子》一开笔,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孟子》第一章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先生加重语气强调“利”、“仁义”)这个义利之辨,是孟子一辈子重要的政治主张——义利、王霸、夷夏,号称孟子三辨。而它的基础,是人禽之辩,也就是善恶之辨。那人禽善恶之辨,落在一般的做人之道说,就是义利之辨,落在政治上说,就是王霸之辨,落在文化上说,就是夷夏之辨。《孟子》的开篇就是义利之辨,旨意鲜明。《荀子》第一篇叫“劝学”,因為荀子是一个重视学问的人。
《论语》学而第一篇,朱子注解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所以这一篇很重要,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第一篇的第一章可能也有深意,弟子们可能认为那是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那么第一篇第一章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包含两个观念,一个是“学”,一个是“习”,而以学為主,习是附带於学的。因此整部《论语》的重点,可以聚焦在“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可以聚焦在第一章,第一章可以聚焦在第一句话,第一句话可以浓缩为两个字,两个字可以浓缩為一个字,叫做什么?——“学”。所以知道学,就通了整部《论语》了,通了整部《论语》,就通了圣人之教了。所以去年就讲这个字。那今年,我还是按照去年的习惯讲一个字,你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这裡分成三小段,每一小段都针对一个人生情况,都呈现一种人生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於学而时习的人生活动,要有一种态度,由於这种态度,你人生就会呈现一种境界,叫做“悦”。而这个所谓“悦”的境界啊,本来是孔子领悟出来的,这样领悟之后,他教导弟子,教导弟子,不是规定弟子要“悦”,因為悦不悦不是可以规定的,所以孔子就用反问的语气,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候我会问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两句话里,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大家一时不知道我是什么用意,我就告诉他: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乎”,为什么?因为这才表示孔子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孔子如果说“学而时习之,说也!”“也”是断定词,孔子如果这样断定学而时习之是令人喜悦的,那孔子就不是圣人了!他的教育方法就有一点偏差了,就不合人性了!现在孔子说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一个人学而时习之,不是一件可以令他喜悦的事吗?孔子是在问我们,也要我们自己问自己啊。所以程子教人读《论语》,要“切己体察”,要把诸弟子问当做自己在问,把孔子答当做你亲耳听到。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要每一个人问自己:如果学而时习之是不是真的很喜悦?你怎么回答呢?你如果回答说,是的,学而时习之是令人喜悦的,那你可能就合乎圣人的教导了,你就理解孔子所说的“学”跟“习”的意义了。
一般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两句的理解,都是看重在“学”和“习”两个字,历来有非常多的解释,认為如果“学”和“习”对了,则必定能“悦”。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从“悦”返回去,去省察“学”和“习”是否做对了。且先不追究“学”和“习”的内容,但只平平地看我们现在的所谓“学习”,如果我们的学习不能产生喜悦,那应该不是孔子心目中的学习的内容,或者不是孔子所用的学习的方法了,假如不是孔子的学习内容跟方法,你的所学就不是圣贤之道了。你若用圣贤的方法学圣贤之内容,你应该是可喜可悦的,读了论语的每一个人都要随时问问自己才好。
...
《论语》一书的开头有如此精密的安排,那我们现在回头看,那开头的第一篇应是相当特别的,那第一篇的第一章更应是特别的,第一章的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提出了一个境界,叫做“悦”;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又提出另一个境界,叫做“乐”;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这里再提出另一个境界,叫“不慍” 。“不慍”的本质也还是悦和乐,要有真悦与真乐,才能够真不慍。要判定是不是君子,就是你的学问人品要达到某一个境界,才可以称为君子,达到什么境界呢?你可以说不慍,不会闷闷不乐,但是“不慍”是消极的说法;积极的说法,就是“悦、乐”。所以《论语》的第一章,固然叫我们第一要学、要习,第二要以友辅仁,第三要“為己而学”,孔子从这三项人生的普遍的活动中,指点出一种共同的境界,叫做“悦乐境界”。因此我们也可以归结说,孔门之学,就是“悦乐之学”。(鼓掌)
各位,这一种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一般人,读《论语》,或从历史中理解孔子的生平,各人会有不一样的印象。就像现代,北大还有一个教授,写了一本书叫《丧家狗》,他说孔子只不过是一条丧家之犬、一个失意的政客,他想谋求官职,一辈子周游列国,辛辛苦苦落得个官场不得志,只好自己承认是只丧家之犬……到现在还有人这样看孔子。那我们如果不这样看,我们认為孔子和他的门人都是有担当的人,他担当国家天下治平的重任,孔子所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人之徒与而谁与。”晨门所谓的“知其不可而為”,曾子所谓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及其门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坚强弘毅,是与万民同在,以仁为己任,是死而后已的永恒的奋斗精神。“奋进不已”,这也是我们理解儒家的一个门径。所以有人把儒家看成是倒楣的儒家,一事无成的儒家;有人可以把儒家看成是有使命感的儒家,是刚强不屈的儒家。至於你怎么看,这就关乎每一个人的智慧了,这需要各人去体贴,各人去抉择。
今天,我要讲的是对儒家可有的第三种看法,就是“悦乐的儒家”。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慍,固然是悦乐了,即使是颠沛流离,依然安于困苦,乐在其中。所谓 “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见於世”,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是随时无处不安稳,随时无处不自得,这也是我们理解儒家的一个重要门径。所以,儒家不只是倒楣的儒家,也不只是奋斗的儒家,甚至他也不只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儒家,他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悦乐的儒家。王阳明曾经说“乐是心之本体”
...
为什么乐可以是心的本体呢?还有,为什么《论语》的第一章就提出“悦乐”这些观念呢,这是偶然的吗?应该不是。悦乐这两个字,在《论语》中,“悦”字出现不多,“乐”字倒是经常出现。不过,“悦”是比较根本的,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心中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是喜悦表现在外。依照儒家的观念,在内的是为体为本,在外的是为用为末,所以悦乐这两个字本来应该以悦为本,所以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应该定为“悦”。但是因为《论语》中提到悦字少而乐字多,所以把题目定为“乐”,比较通俗。其实悦乐两个字可以分开来讲,也可以合在一起讲,分开来讲,是悦为体為本,乐为用为末,但合在一起讲,可以说悦就是乐,乐就是悦。 悦乐是心灵的一种感受,是高明的情境,甚至一种最后的境界。比如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我今天对我们刚开始读书的同学,为什么要讲这一个字呢,一方面是因为《论语》第一章有这样的观念,二方面呢,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也必须理解这个传统。虽然这个传统一般人比较不说,刚才说过我们理解儒家,都对儒家的艰苦奋斗、颠沛流离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今天要讲乐,并且把乐看成是儒门学问的要领,甚至我们要讲“乐是心之本体”这个意思,这里另有一种学问,一层工夫,我们称為“悦乐之学”。这种悦乐之学為后世儒者所重视,所继承,我们称为“悦乐传统”。
二程兄弟年轻的时候,曾经去拜访周濂溪。周濂溪的生命非常畅达舒坦,他的学问境界很高,他的生活非常地雅致坦然,往往有悦乐之情的流露。比如他有句诗说:“绿满窗前草不除”,春天来了,窗外的草都长高了,但是他不去除草,有人问其故,他说“与自家生意一般”。生意,就是万物的生生不息之意。在那看似杂乱无序的绿油油中,他默默地感受到一片生机盎然。周濂溪也喜欢看鸡雏,刚刚孵出来的小鸡,鹅黄鹅黄的,温润温润的,这么小,它就会跑来跑去,叽叽地叫,非常地可爱,看著它,令人感受到一股生机充满的气息。周濂溪就从这天地的生物——就是万物的生生不息的现象来观照出一种天地的气象,这种气象跟自己的活泼的心灵是应和的,所以说跟自家的生意一般,这就是所谓的“观天地生物气象”。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一种境界,彷彿内在的心灵,直通於天道,令人感到生命的深厚充实,有一种饱满篤定的温馨感,很安详,又很活泼,总之,是一种深度的幸福。后人用“光风霽月”四个字来形容周濂溪的学问和人格特质——光风就是天空一片地开阔,清风徐来;霽月就是或许是刚下过雨,然后乌云散了,月亮浮现出来,光洁光洁透亮透亮的。——这种人格里带有洒脱,自得,自由,自在,这个洒脱自得,自由自在里,就含了一种悦乐的情操。
周濂溪是这样的人,二程兄弟去拜访他的时候,周濂溪就教他们做一种工夫,叫做“寻孔颜乐处”——去追寻,去体贴孔子跟颜回的生命情操,看他们乐在什么地方?各位,你《论语》读完一百遍了,你一听到“孔颜乐处”四个字,应该马上想到一些有关孔子跟颜回表现悦乐的章节。刚才我们说了,一般人读《论语》,对孔子往往会留下“在陈絶粮” 、“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丧家犬印象,或者是“君子固穷” 、“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知其不可而为”的在困苦中任重道远的形象。一提到颜回呢,一般人当然马上想到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又想到颜回早死,好像是一个很悲切的生命。但是周濂溪却叫程氏兄弟要去寻觅“孔颜乐处”,到底孔子和颜回的生命特质是苦的呢?还是乐的呢?如果是乐的,又怎么寻呢?这回我们马上要想到别的章句,孔子的乐有哪些章句呢?有两处可以代表。“哀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章,还有一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这两章是孔子自己讲他的乐。至於颜回的乐在哪裡呢?就在刚才那一章里,你不要只注重上半段,所谓“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你应该再读下去: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才是这一章的重点,这叫“孔颜乐处”!(鼓掌)二程几度去拜见周濂溪,周濂溪的教法是要他们兄弟去寻孔颜乐处。程明道后来说, “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茂叔是周濂溪的字——程明道说自从他们去周濂溪那边请教之后,那天,晚风习习,他们在风中吟诗,在月光中赏月——这样子一路地走回家有一种“吾与点也”的兴味。这个“吾与点也”,就是孔子有一次问诸弟子的志向时,大家都讲完了,曾点在最后讲,曾点的志向是什麼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程明道在吟风弄月归家时,领悟到了这一章的意思,感受到这一章的心境。牟宗三先生称為“曾点传统”,所以悦乐传统可以用“曾点传统“来作代表。但要知道这个“曾点传统”也是孔子传统,因为它是来自孔子的心法。首先,曾点的洒脱,因為得到孔子的叹赏,而得以留传千古,所谓附驥尾而行益显。而孔子本人的洒脱,更有深沉的意味,其境界当在曾点之上。刚才还引了一章说孔子的乐境:“哀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路性格虽然有点粗犷,孔子有话问诸弟子的时候,子路常常是率尔而对。但这次哀公问他:你说说你的夫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时子路粗中有细,居然不回答。各位,子路為什么不回答?子路不是很喜欢表现的一个人吗?什么不回答?不是他不愿回答,是他不能回答,他不敢回答,因为他尊重老师,而且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老师,不能把握老师的学问要领,所以他就不敢回答。这才是真正的尊敬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理解老师啊,了不起的子路啊!(鼓掌)他这个时候如果回答的话,那就不像样了。各位,你要知道孔子门徒啊,因为对孔子的了解深刻,所以对孔子有相应的敬重,因此,对孔子只是“心悦而诚服”,几乎是不敢赞一词。不像现代的人,总觉得孔子有什么了不起,他要不满就不满,要批评就批评,以显示自己比孔子还了不起,不知正好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与狂妄。所以,子路的不回答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呢,他可能跟孔子讲了这件事,问老师说如有再有人问起这问题,我该怎么回答呢?孔子就跟他说:“女奚不曰”――那你怎么不这样回答呢?这不是很容易回答的吗?你就这样说嘛,说什么啊:“其为人也”,就是我们老师的为人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是发愤而忘食,发愤得废寝忘食啊,“乐以忘忧”,他没有忧愁,他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是悦乐的,这个乐啊,乐到竟然忘了自己年纪已经老了。我每次读论语读到这句话,都觉得很惭愧,因為我常常对著镜子看,感叹自己满头“朝如青丝暮成雪”呀!(眾笑。鼓掌)我应该学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才是。
何况孔子除了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外,后面还加了个“云尔”两字。”(先生加重语气重读“云尔”) “云尔”就是如此罢了,还有什么特别的呢!我们可以根据这章的这两个字,说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认定,对自己的评价,只不过如此――只不过如此悦乐无忧。各位,孔子说他只不过如此而已,我们把孔子的口气好好再体会一下,这个“只是如此而已”真的是“只是如此而已”吗?(鼓掌)孔子讲起来倒轻松,但哪一个人能够发愤忘食啊?哪一个人能够乐以忘忧啊?哪一个人能够不知老之将至啊?圣人之言,就是如此地平易,但平易之中又如此地艰难,说艰难,但又如此地自然,总之,是如此地真实。表面上看来很平易,但其实很神奇。不容易啊!还有另外一章,也是孔子自己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饭,在这里当动词用,就是吃;食是粮食,疏食,就是很粗糙的粮食;饮就是喝,饮水,喝的是白水。总之,“饭疏食饮水”就是过著很清苦平淡的生活。“曲肱而枕之”,甚至睡觉的时候啊,连枕头都没有,代表家居非常地简陋朴素。但是呢,“乐亦在其中矣”,不是因為清淡简朴而乐,乃是虽处在清苦平淡简陋朴素的环境中,也不改其乐,也乐在其中。接下去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为什么接了这句话呢?孔子是用“不义而富且贵”来反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所以得乐的理由。假如以不义来求富贵,纵使得到富贵,这种富贵,对孔子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浮云”一方面表示它的虚幻性,有如过眼的云烟;一方面形容它一点重量也没有,就是在人生的价值认定中,它没有一点分量,也就是不屑一顾。既然不义的富贵不在孔子的关注与追求之中,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什么是孔子所关注与追求的呢?什么是孔子追求有得而令他悦乐不已呢?当然不是处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环境使他悦乐,而是因為所作所為都合于仁义之道,才是可乐的理由。讲到以“仁德礼义”为可乐的条件,我们很容易也想到颜回。“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因为心中的常保仁德光明,才能在“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生活条件下,“不改其乐”。孔子“贤哉,回也”的赞叹,当然是由于颜渊的乐,而不是由於颜渊的贫。颜渊为什们乐?孔子说颜渊所谓“不迁怒,不贰过”,又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悦”,又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曾子则说:“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我们如果把这些文句连起来看,就可以知道颜渊之所以乐,是因为他好学不倦,整个生命都是从道义而行,跟刚才我们说的孔子之所以“乐亦在其中矣”,也是因为从仁义而行一样。所以我们要在哪里“寻孔颜乐处”呢?孔颜乐处从何而来呢?孔颜乐处的背景是饭疏食、饮水,是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在这种背景当中而可乐。古人常以“安贫乐道”来形容一个有道者,表面上好像说一个有道者一定要过穷苦的生活,或过穷苦生活的人才能合乎道,其实那是错误的了解。乐道不乐道,不在乎贫穷不贫穷,不是只有贫穷才能乐道,更不是贫穷了就能乐道。“安贫乐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道者,即使在困苦的生活中,依然心安理得乐在其中,因为他乐的是道,是道本身,至於现实的或富贵或贫贱,是可以不计的。总之,道义不道义才是可乐不可乐的真正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理解,不是因為贫穷而乐,也不是只有在贫穷中才能表现乐,应该是纵使在贫困之中,依然是可乐的,这样才叫做悦乐的精神。(鼓掌)我发现有许多人误解了——他们警告人,如果去学儒家,从儒家而行,那你可能注定一辈子要过贫贱的生活,只有在那贫贱中你才能够表现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显出儒家的可贵。尤其有人认為儒家就是不追求富贵的学派,甚至儒家是反对富贵的,因此有人怪罪中国经济不发达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信儒家。各位,“安贫乐道”不是这样理解的,何况中华民族从秦汉以来,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是信儒家的,而中国的经济力,两千多年,都保持全世界领先的地位。只有到了清朝的后期,中国经济才渐渐落后,那是渐渐远离儒家的时代,到了民国以后的这一百年来,把儒家澈底打倒了,但经济又如何呢?反倒成为世界数一数二贫穷的国家。儒家的学问,孔颜的传统,并没有叫你穷,而是教我们处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无忧无惧,所以能无入而不自得,儒家是一个永远不被环境打败的勇者。
我们不止要赞赏孔颜悦乐的生命,我们还要追寻他们所以悦乐的原因。程伊川曾有一篇文章,叫做《颜子所好何学论》,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颜回他特别喜好的是哪一种学问呢?是“学以至圣人之道”啊!他一心要追求圣人的学问,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再进一步就是乐之者,所以,这裡说颜渊的所好,其实就是颜回的所乐。那么颜回以什么为好为乐呢?以他“求至乎圣人之道”为好为乐。而所谓“以求至於圣人之道为好为乐”,是什么意思呢?他所乐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说颜回所乐的是“道”,似乎也不错。但是伊川又说:“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因为如果说“乐道”,那乐的心和那心所乐的对象还有距离,还要立个心要去乐那个道,这便不是真乐,而是说他本心就是乐,因為本心就是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就也可以说“乐是心之本体”了吗?各位啊,依照王阳明的说法,乐是你生命的本质,人的心本来就是乐的,假如你不乐,你就违背了你的本心了。我们一般人为人处事常有烦闷、忧愁,孔子说“仁者不忧”,依照孔子的标准,你有烦闷、忧愁,你当下就是一个不仁的人了。读过儒家经典的人,都应该好好体认这一个深刻的意义,人的心本来应该是乐的,因为人的心本来就是天地之心,你的心本来就是广大、高明的,孔子说“君子坦荡荡”,便是仁人的生命本色,便是天地之心的呈露,那人心就是天心,人心有如天地的广大高明――你就无所谓烦闷、忧愁了。“不烦不忧”,是消极地说;正面地说,便是“悦乐”。这悦乐既是本心原有的,则你依照你的本心而行,本体便是工夫,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而做工夫,而是如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是为自己而做工夫,不是“今之学者为人”而做工夫,是一个人本来就要这样做工夫。所谓工夫,原来这样简单明白,只要诚诚恳恳地当下回归本心,心本来是悦乐的,你以本来的心而精进你自己,便能随时都在悦乐之中。假如有一丝一毫不悦乐,你就违背了你的本心,那就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不,那就不是你自己的道,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道,原来也是人人自己的道啊。
王阳明有一个弟子王艮,对“悦乐传统”尤其向往,他作了一首歌,叫作《乐学歌》。这《乐学歌》只有几句,很能表达悦乐的意思。歌词说:“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最后几句,更有名了:“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其中点出来“乐是心之本体”的意义,以及本体的失落与回归的关键。本体失落,便私欲夹杂,而不得悦乐;本体回归,良知復明,便悦乐依旧。儒者所学何事?就是要学悦乐,以是否悦乐来考查学问的真假。刚才我们说,“颜渊三月不违仁”,不违仁是悦乐的条件,也就是我们回归於仁德就能够悦乐。刚才我们也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说道义就是悦乐的条件,从道义而行就能够悦乐。当然,不违仁,行仁义的基础是好学。所以,孔子精进的生命,至於发愤忘食,颜回精进的生命,至於欲罢不能,他们才能够乐以忘忧,不改其乐。所以精进是悦乐的条件,因為精进而悦乐,精进也是心灵的本体。而“乐是乐此学”,你乐什么呢?乐一种学问。乐什麼学问?乐圣人之道,乐良知之学。圣人之道良知之学是什么学问?就是仁义之道天地之理。所以你的乐是由於良知之学、乐仁义之道。而“学是学此乐”,君子所学何事?无非是要学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就是表现你心的本体、表现你心的仁德、表现你心的精进,也就是表现你心的“悦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你假如不乐的话,你的学可能就错误了,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而你如果不学圣人之道的话呢,你就永远得不到人生真正的悦乐,你所有的快乐,可能都是虚假的,或者是暂时的苦中作乐。所以感叹:“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天下的乐没有比这种学问更可悦可乐的啦!天下最重要的学问没有比这个悦乐更重要的学问啦!所以,乐是学问的标準,各位平时请多反省,哪一个人一刻不悦不乐,你就一刻不仁不义,你就一刻不是真正地在做人,你就一刻不是圣人之道!
各位,我们讲到这裡,你不要听得浑身轻飘飘地,我们进一步要知道,这一种学问是不可以随便说的。因为如果把它看得太简单了,太容易了,本体的体认不深,工夫的层次不到,你就自以為在悦乐中啊,恐怕会流於肤浅的享乐主义。所以刚才我们才一再地强调乐的依据,一直强调悦乐的来源。如果没有那个基础,也就是没有通达于良知,没有通达于圣人之道,甚至没有通达於天地之心,你的悦乐不是真正的悦乐。
...
今天讲这个不好讲的题目,我只能做一个引子,先把这一种道理引出来,约略地探讨其中的层次。这是成德的境界,这是圣贤的果位,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明清楚的,更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达到的。现在我们只要读经,一直读经、一直读经……读到我们的心情非常地宁静,内心有一种义理的感受而能够渐渐地体贴文化的高明,心中有一种志向,已经就可喜可乐了。从这点上慢慢地前进,能够向往于圣贤之道,能够以仁为己任,能够君子坦荡荡,这样子我们就能发现:一方面生命是非常地艰苦,充满无奈;但它又是坦然明白,可以自由自在。这样,人生就表现了一种庄严的美感,这就是最可乐的地方。 孟子说:“礼义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仁德礼义之乐,是回归本心之乐,是自得之乐,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者,人生自有这个本体,自能由此开用,有真情实意者,当下即是,真是其乐何如啊!希望大家今天听了演讲之后,也能兴起愤悱之情,以仁德礼义為本,悟入人生的庄严之美,能够得到人生的坦荡之乐。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热烈鼓掌)
——“乐”2011年“论语一百”夏令营主题演讲
相关阅读:
1、如何理解“儿童读经"教育
2、快来看看吧!文礼书院招生变更通知及包本录像新规范
3、我很心痛,因为你还不知道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4、世界因选择而改变——黄雨林爸爸的震憾分享
5、文礼书院所要培养的人才!
6、王财贵:孩子越长大越难管教,你不可以怪罪老天
7、凡是听我这样建议读经的人,最后的心得只有四个字:脱、胎、换、骨!
8、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读经学堂的日常生活规范
9、简明详要的读经理论方法简介,五分钟知道如何去“读经”
10、一息尚存,三餐温饱,便需乐观进取,笑口常开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联系我们:念兹(微信号:18510913521)
⊙版权声明:图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相关日志:
- 2020-11-06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视频】8月6日南京、苏州、常州、上海、杭州双卧七日夏令营2280元-陕西腾辉国旅
- 2020-11-06 广州市地税【视频】喀什市国税局打造南疆最大网上办税体验厅-喀什电视台
- 2020-11-06 汶川大地震电影【视频】8月12日(周六)特惠!游船玩转天马岛、乘索道赏大型史诗级历史大剧《天马忠魂》-苍山风行户外
- 2020-11-06 梦醒了简谱【视频】70后一定要听的30首歌找全了,快收藏-陳大會國學文化
- 2020-11-06 常州红星美凯龙【视频】唯老村长独活 千年老树砍下做棺材,引发万蛇倾巢而出,全村皆亡-老板谈创业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 文章归档
-
- 2020年11月 (60)
- 2020年10月 (313)
- 2020年9月 (302)
- 2020年8月 (317)
- 2020年7月 (312)
- 2020年6月 (294)
- 2020年5月 (325)
- 2020年4月 (302)
- 2020年3月 (321)
- 2020年2月 (286)
- 2020年1月 (311)
- 2019年12月 (313)
- 2019年11月 (214)
- 2019年10月 (240)
- 2019年9月 (292)
- 2019年8月 (223)
- 2019年7月 (92)
- 2019年6月 (84)
- 2019年5月 (97)
- 2019年4月 (1583)
- 2019年3月 (2194)
- 2019年2月 (360)
- 2019年1月 (386)
- 2018年12月 (206)
- 2018年11月 (306)
- 2018年10月 (328)
- 2018年9月 (291)
- 2018年8月 (312)
- 2018年7月 (311)
- 2018年6月 (294)
- 2018年5月 (318)
- 2018年4月 (302)
- 2018年3月 (317)
- 2018年2月 (282)
- 2018年1月 (324)
- 2017年12月 (326)
- 2017年11月 (300)
- 2017年10月 (319)
- 2017年9月 (299)
- 2017年8月 (303)
- 2017年7月 (149)
- 2017年6月 (86)
- 2017年5月 (98)
- 2017年4月 (81)
- 2017年3月 (97)
- 2017年2月 (86)
- 2017年1月 (90)
- 2016年12月 (107)
- 2016年11月 (101)
- 2016年10月 (101)
- 2016年9月 (84)
- 2016年8月 (92)
- 2016年7月 (94)
- 2016年6月 (92)
- 2016年5月 (108)
- 2016年4月 (90)
- 2016年3月 (92)
- 2016年2月 (85)
- 2016年1月 (93)
- 2015年12月 (102)
- 2015年11月 (98)
- 2015年10月 (92)
- 2015年9月 (84)
- 2015年8月 (91)
- 2015年7月 (86)
- 2015年6月 (97)
- 2015年5月 (92)
- 2015年4月 (81)
- 2015年3月 (94)
- 2015年2月 (81)
- 2015年1月 (90)
- 2014年12月 (102)
- 2014年11月 (95)
- 2014年10月 (92)
- 2014年9月 (100)
- 2014年8月 (101)
- 2014年7月 (90)
- 2014年6月 (106)
- 2014年5月 (99)
- 2014年4月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