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瑶萱儒、道、佛的生死观念-国学智慧研究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4-05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208次
张瑶萱儒、道、佛的生死观念-国学智慧研究
张瑶萱
在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中都有着“超凡入圣”的理想追求,而“超凡入圣”就必然有着一种“超越生死”的态度。它们的“超越生死”的态度虽不相同,但无疑对人们的“生死观”有着重要的正面意义,人们定会从中得到提高精神境界的启示。在我痛定思痛之后,我感悟到在我们先贤往圣所创造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思想中的“生死观”,对我也应该对所有的中国人仍然是宝贵的财富。
下面我将简要地阐明我所了解的儒、道、佛的超越生死的观念和途径。
(一)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不朽”的人生境界。因此,古之圣贤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而必死,圣贤无异于众人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统一南北。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能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做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不能竟”。
(二)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永恒的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
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来说,“生”是“生”,但对“死”来说,“生”是“死”;对于“生”来说,“死”是“死”,但对于“死”来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不同的立场所有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于自然之未能顺”。
(三)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难,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海,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想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创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法门叫做“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中国的禅宗虽也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地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着,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误,就无所谓“苦”了。
综观中国的儒、道、佛,其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一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着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
今天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科学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把人作为自然人看,对人的生和死都可以或者大体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但人们的生死观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它不仅是个科学问题,而且也是个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问题。由于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生死观,这大概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我们把中国古代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看法作为一种理论问题提出来讨论,这大概和其他理论问题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生物学上看,人是不可能超越生死的,但从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看,则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所以人类不仅需要解释“生死”问题的科学,而且同样也需要超越“生死”问题的哲学和宗教。在我已走过人生的一大半的时刻,我来讨论这样一个为人类普遍关怀的“生死”大问题,而且对之有着某种觉解,有着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我心中充满了喜悦,精神由之升华。古往今来的中外大哲学家都可以说在追求着“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这里我要以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名言作为结束,张载的抱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此他提出“仇必和而解”的理论。这种伟大的胸怀,比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不是有天壤之别吗?追求“超越生死”必有“泛爱众”、“慈悲”和“博爱”等宽阔的心胸。
关注yj4131919(国学智慧研究)
关注jzz3397815(易经风水与数字转运)
或加微信qjs3396815
长按二维码 好运追着你
中国国学院智慧学研究院国学馆风光无限
中国国学院智慧学研究院国学馆是全国首家最具特色的高维能量国学馆,是传播中华国学大智慧、实践儒释道文化的大爱之家和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文化平台。
中国国学院智慧学研究院国学馆是以国家文化发展政策为先导,吸纳国学教育机构、国学文化传播机构、国学文化传播者、实践者和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参与,适应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国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实践,打造一个以文化、财富、健康、学习为主题,集人脉、事业、公益于一体的文化平台,并使这个平台成为人们实现“生命目标化,心态积极化,生活快乐化,善良职业化”的目标推进器,从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国学院智慧学研究院国学馆通过“互联网+、合伙人+、文化产业+”等思维,把国学文化平台做强做大!
中国国学院智慧学研究院国学馆是集合更多爱国人士、爱心人士,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在2020年前在全国建设413个中国国学院智慧学研究院国学馆。
合作前景风光无限!
合作加盟正当其时!
加盟热线:18713143119
微信 qjs33534573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相关日志:
- 2020-11-06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视频】8月6日南京、苏州、常州、上海、杭州双卧七日夏令营2280元-陕西腾辉国旅
- 2020-11-06 广州市地税【视频】喀什市国税局打造南疆最大网上办税体验厅-喀什电视台
- 2020-11-06 汶川大地震电影【视频】8月12日(周六)特惠!游船玩转天马岛、乘索道赏大型史诗级历史大剧《天马忠魂》-苍山风行户外
- 2020-11-06 梦醒了简谱【视频】70后一定要听的30首歌找全了,快收藏-陳大會國學文化
- 2020-11-06 常州红星美凯龙【视频】唯老村长独活 千年老树砍下做棺材,引发万蛇倾巢而出,全村皆亡-老板谈创业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 文章归档
-
- 2020年11月 (60)
- 2020年10月 (313)
- 2020年9月 (302)
- 2020年8月 (317)
- 2020年7月 (312)
- 2020年6月 (294)
- 2020年5月 (325)
- 2020年4月 (302)
- 2020年3月 (321)
- 2020年2月 (286)
- 2020年1月 (311)
- 2019年12月 (313)
- 2019年11月 (214)
- 2019年10月 (240)
- 2019年9月 (292)
- 2019年8月 (223)
- 2019年7月 (92)
- 2019年6月 (84)
- 2019年5月 (97)
- 2019年4月 (1583)
- 2019年3月 (2194)
- 2019年2月 (360)
- 2019年1月 (386)
- 2018年12月 (206)
- 2018年11月 (306)
- 2018年10月 (328)
- 2018年9月 (291)
- 2018年8月 (312)
- 2018年7月 (311)
- 2018年6月 (294)
- 2018年5月 (318)
- 2018年4月 (302)
- 2018年3月 (317)
- 2018年2月 (282)
- 2018年1月 (324)
- 2017年12月 (326)
- 2017年11月 (300)
- 2017年10月 (319)
- 2017年9月 (299)
- 2017年8月 (303)
- 2017年7月 (149)
- 2017年6月 (86)
- 2017年5月 (98)
- 2017年4月 (81)
- 2017年3月 (97)
- 2017年2月 (86)
- 2017年1月 (90)
- 2016年12月 (107)
- 2016年11月 (101)
- 2016年10月 (101)
- 2016年9月 (84)
- 2016年8月 (92)
- 2016年7月 (94)
- 2016年6月 (92)
- 2016年5月 (108)
- 2016年4月 (90)
- 2016年3月 (92)
- 2016年2月 (85)
- 2016年1月 (93)
- 2015年12月 (102)
- 2015年11月 (98)
- 2015年10月 (92)
- 2015年9月 (84)
- 2015年8月 (91)
- 2015年7月 (86)
- 2015年6月 (97)
- 2015年5月 (92)
- 2015年4月 (81)
- 2015年3月 (94)
- 2015年2月 (81)
- 2015年1月 (90)
- 2014年12月 (102)
- 2014年11月 (95)
- 2014年10月 (92)
- 2014年9月 (100)
- 2014年8月 (101)
- 2014年7月 (90)
- 2014年6月 (106)
- 2014年5月 (99)
- 2014年4月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