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张瑶萱傅雷家书-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林渊的文学课堂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4-14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342次

张瑶萱傅雷家书|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林渊的文学课堂

张瑶萱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林渊的文学课堂
——感受经典,伴你成长


林渊的文学课堂
解读经典 伴你成长」


高中时代有一篇文言文,叫做《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用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太后溺爱小儿子长安君,不肯让长安君去当人质。后来大臣触龙前去说服赵太后,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叫做“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短期看当然是受苦,但是从长远看却是一种政治资本。赵太后明白了这点,终于把长安君派去了齐国。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却成为教育孩子的一大良训。今天介绍的《傅雷家书》,核心的观点,其实也是这句话。
正文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和妻子写给自己孩子的信。
家书能够流传下来,首先,起码这个家族要是有成就的。所以家书都是名人写就,比如《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
傅雷祖上是个大家族,祖父有几百亩田产,到了父亲的时候却开始家道中落,(这跟鲁迅有点像),但是家族底子毕竟还在,所以傅雷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后来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成为了一位翻译家。
傅雷曾经翻译了很多法国的经典,我们现在看到的如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的作品。很多都是傅雷曾经翻译过的。可以说,傅雷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除此之外,他还精通乐理,爱好艺术,会写作。(其他方面的事迹与主题无关就不表了)
但是,让傅雷流芳百世的,却是他教育家的身份。
在他写给孩子傅聪和傅敏的家信中,他展露了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傅雷既是中国古代谦谦君子的形象,又通晓西方文化。所以,他的家书,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这是其不同于其他家书的特点。
《傅雷家书》大部分是写给远在波兰的儿子傅聪,其中主要是对艺术的探讨(傅聪去波兰学音乐),对人生的认识。很多时候,傅雷并不是一味地教育儿子,而是像朋友一样去和孩子交谈。希望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傅雷曾经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时傅聪即将去往波兰。傅雷从小对孩子非常严厉,有时候近乎于不近人情,以至于令孩子母亲也在精神上受折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对你和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傅雷脾气暴躁,经常体罚孩子)
傅雷自己也说到,小时候的挫折对孩子日后的成就并非没有好处,但自己还是辗转难安——因为自己当年并不懂做爸爸的艺术。
话说回来,做妈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做爸爸却是需要学习的。
张学良出生的时候,父亲张作霖正在跟别人决斗。如果他有什么意外,张学良连爸爸长什么样都看不到。
换了是母亲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也做不到。
我们也看到很多反抗父亲的例子。
毛泽东小时候很喜欢看书,但是父亲却想要他一心一意地跟着自己操持家业,所以很反对这件事情,为了这件事,他们闹过不少矛盾。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说:“一个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毛泽东在其童年就倍受母亲的钟爱,与之恰成对比的是,父亲对他则格外严厉。自幼受父母双方的影响,毛泽东铸就了特殊的个人秉性:一方面,母亲的爱使他一身“傲骨”,充满自信;另一方面,父亲的冷酷使他不仅懂得反抗,还学会了自我完善的本领。父母不仅给了毛泽东的生命,而且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古人言,子不教,父之过,从来没有说过子不教,母之过。可是明明母亲跟孩子是更亲近的。
这就是父亲跟母亲不同的地方,有时候教育是需要有一定的距离的,所谓近则不逊,远则怨之。母亲跟孩子关系太近,反而容易没有原则。而父亲的距离比较远,则更能够“狠下心来”。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说法,也有很多不同的情况。
很多母亲严格,父亲仁爱的例子也有,像“孺子牛”的故事。
《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了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但是,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似乎有些反面教材的意思。
后来鲁迅也用过这个典故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而鲁迅自己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这些诗句虽然意有所指,但也代表了自己对孩子的爱。
鲁迅的孩子周海婴后来回忆鲁迅,是一个很慈爱的形象——相比鲁迅的革命形象有些意外。
总的来说,母亲给予孩子的更多是人性的关怀,温柔的怀抱。而父亲给予孩子的,是离开父母的能力。
所以母亲总是舍不得孩子远离,但是父亲却鼓励孩子游历。
时至今日,教育已经被广泛认识,大多数的人们都懂得这些道理,但是从天性来说,似乎也还是如此。

回到《傅雷家书》。傅雷自己说到了45岁,与孩子分离了才懂得父爱的天性。于是他说了这么一番话:
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龙应台的《目送》。
在《目送》里面,龙应台写到,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目送他。
龙应台写了很多给孩子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尊重孩子,认识孩子不仅仅是你的孩子,他(她)还是另外一个人,就是他(她)自己。
承认孩子不属于自己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因为早期的孩子无知无识,完全要依靠父母才能存活。父母也就容易产生主宰一切的感觉。
但是孩子慢慢长大,终究会成为他自己。他不可能跟你完全一样,于是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不管是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还是职业的选择,或者是婚姻的选择
好的父母会用耐心的沟通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有些父母却会因为孩子的不同选择而难受痛苦。
所以,尽量早地学会放手,是所有父母都要经历的过程。
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儿子被儿媳妇抢走了,女儿嫁给了外人离开了自己。
当然了,道理是一回事,感受又是一回事。所以,傅聪走了的第二天,她的妈妈就哭了,眼睛肿了两头。
傅雷在信里面说,这叫做悲喜交集。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情。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其实父亲的也是,只不过父亲不容易哭罢了。
除了讲述亲情,傅雷对儿子也有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
有关于磨难的: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兴你这种蜕变的过程,但愿你将来比我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类有更热烈的爱,对艺术有更诚挚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有关于培养思想的: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你觉得我这段话对不对?
有关于激励的: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关于为人处世的: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从这些话,我们能看到一个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父亲的形象。这些就有待读者亲自去阅读体会。
尾声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我自己也和我过去的灵魂告别了;我把它当做空壳似的扔掉了。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与复活。克利斯朵夫,咱们一齐死去,预备再生吧!
——罗曼·罗兰语 傅雷译
傅雷最后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服毒自尽,妻子随之悬梁)
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知识分子,在遭受红卫兵的凌辱后,他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谨以傅雷先生曾经翻译过的这句话作为结尾,这既是他对青年们一贯的劝勉激励,也是一种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呐喊。
傅雷先生尽管死去了,却在他的家书中得以永生。
下期主题:《红与黑》
end


林渊的文学课堂
解读经典
伴你成长
每周四更新
欢迎关注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