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张瑶萱元代三大书院,唯有房山这个才是皇帝敕赐的-青春房山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4-06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192次

张瑶萱元代三大书院,唯有房山这个才是皇帝敕赐的-青春房山

张瑶萱
今天小编
在张坊镇政府的微博上,
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

微博内容:2月22日,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政府、房山区文委领导到张坊镇文靖书院遗址调研,张坊镇主管文化副镇长任国立陪同。各级领导重点对遗址中700多年的古槐树、古井等进行了考察,这为文靖书院今后的修缮奠定了基础。
由于年代久远,
大家可能对文靖书院的详情一无所知。
文靖书院创建于元代初期,
与燕京太极书院,昌平县的谏议书院,
并称为元代三大书院,
也是房山“旧八景”之一,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文靖书院

文靖书院的记载,初见于明代的《环宇通志》:“文靖书院,在房山县西南七十里抱玉里。
元里人总管赵密、宣德府教授贾壤尝从容城刘因游,归以其学教乡人,乃建书院,立祠祀之,因以其学之所从来,元赐额曰‘文靖书院’,国子祭酒苏天爵为记。”
这段记载提供了
解开文靖书院之迷的重要线索。
抱玉里在哪里?
《环宇通志》:
“文靖书院,在房山县西南七十里抱玉里。
那抱玉里是在哪里呢?

贾壤为其父所立的《有元故毉隐贾君阡表》碑阴的《宗派之图》,载明了贾壤的乡里:“大元大都涿州房山县西南怀玉乡抱玉里医隐贾君宗泒之图”,由此我们知道,文靖书院所在的抱玉里,在元代属房山县的怀玉乡。

对于怀玉乡,大家可能听说过,唐代云居寺碑刻上就是“涿州范阳县怀玉乡”的字样,研究发现怀玉乡的核心,就是包括云居寺在内的大石窝镇,而其实际范围,比大窝镇还有大一些。

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设立万宁县,明昌二年(1191)改奉先县,包括怀玉乡在里的涿州西北部地区划归奉先县,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奉先县为房山县,而怀玉乡的设置和名称从唐代沿袭未变,直到明代。抱玉里既在怀玉乡,一定在大石窝镇附近无疑。
抱玉里现在位于哪个位置呢?

大石窝镇的云居寺建在白带山麓,而大石窝镇西确有三个以“白带”命名的村子,南白带、北白带、西白带。而这三个村,现在属于张坊镇东境,三个以“白带”命名的村子留下了这一带与云居寺及所在的怀玉乡的历史渊源的影子。

贾德全的墓碑《有元故毉隐贾君阡表》就发现在西白带村,国家图书馆内贾壤的墓碑《元故俭斋先生贾君墓碣铭》、其兄贾和的墓碑《元故房山贾君墓碣铭》的拓片,也拓自西白带村。

西白带村北有块墓地叫贾家坟,贾氏两代三人的墓碑原来就立在这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还有砖砌圆围、三合土棚顶的坟丘,贾氏后人还来这里上坟祭祖。
上世纪七十年代墓地被平毁,墓碑散落遗失,其中的《有元故毉隐贾君阡表》被云居寺工作人员收集在云居寺保护起来,其他两块墓碑下落不明。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4)九月十一日,79岁的贾德全终老,三天后“卜所居西北二里许为茔以葬”(《有元故毉隐贾君阡表》),成为贾家坟的第一位葬者,陏后葬于此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贾和、贾壤。
大德元年(1297)四月,其长子贾和在病逝20年后“葬房山怀玉乡抱玉里栗原先茔”(《元故房山贾君墓碣铭》)。
至元元年(1335)八月,贾德全四子、文靖书院创办人贾壤终老,“葬抱玉里栗原先兆”(《元故俭斋先生贾君墓碣铭》)。
原来,贾氏家族的墓茔在元代是抱玉里的栗原。
至此,抱玉里的位置水落石出

元代怀玉乡的抱玉里就在包括西白带在内的张坊镇东部,这一带在元代原本属于怀玉乡。由于历史的变迁,原来的抱玉里所在,和当年的怀玉乡管界脱离,不再属于大石窝镇,而属于西临的另一个镇——张坊。

文靖书院在哪呢?
抱怀里的大体位置确定了,
那么,抱玉里聚落在哪?
文靖书院的具体地点又在哪呢?


《环宇通志》上说,赵密、贾壤是在自己的家乡创立书院的,受到元统治都的重视,因为他们传授刘因的理学,刘因死后谥“文靖”,元顺帝御赐“文靖书院”:
元里人总管赵密、宣德府教授贾壤尝从容城刘因游,归以其学教乡人,乃建书院,立祠祀之。因以其学之所从来,元赐额曰“文靖书院”。
《元故俭斋先生贾君墓碣铭》更加明确的记载贾壤是在自己家里办书院的:
敷教于家,远近学徒恒百余人,君恳恳为陈绖义,大抵祖述刘公之训为多。学者寒饥或不能存,又从而振给之。绘孔子像,旦望帅里人祠之,盖欲一乡兴起为善之心焉。
由此看来,
贾壤家就是文靖书院之所在。
贾德全既是“卜所居西北二里许为茔以葬”(《有元故毉隐贾君阡表》),贾宅暨文靖书院一定在贾家坟东南二里处,那里也就是元代的抱玉里聚落。

北白带村东有一棵老槐树,老槐树以东,是一片南北长、东西宽的平地,自东向西原有两条古路将此地自然分为三段,每段中间,各有一口古井。北白带年纪大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地名就叫抱玉里。
原来这里是北白带老村所在,后来老村毁弃,村子西移到现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北白带村。
当地人称北白带为老白带,南白带为大白带,西白带为小白带。这说明,在三个白带村中,北白带历史最为悠久。

北白带村中有座古庙叫慧化寺,遗址上有一口明万历三年的古钟,古钟铭文称古庙所在为“白带村”,铭文上也有“南白带”。
在这表明北白带原本就叫白带村,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在白带村南、西南各形成一个聚落,村南的就叫“南白带”,偏西的就叫“西白带”。
有了南白带和西白带,原来的白带村因为在两个白带村的北面,后来便叫北白带。
如今人们来到这块抱玉里故地,仍然能看到当年抱玉里的影子,千年古道自东边的野鸡口而来,横穿过古村遗址,向西而去。原来的三口古井,两口已被掩埋,仍有一口诉说着抱玉里的七百年沧桑。

站在抱玉里遗址的南端西望,贾家坟正处在西偏北的方向,距此恰恰在一公里左右。那么,这里就是当年的贾宅。贾壤既是“敷教于家”,这里便是文靖书院所在。
《有元故毉隐贾君阡表》明确记载,
贾德全当年“买田园于抱玉里,遂占籍焉。”
古碑历历,记录了贾氏家族金末元初的迁徙史,从而确凿见证着这块曾开办过文靖书院的抱玉里故地。
抱玉里是什么时候废弃的呢?
抱玉里位置确定了,
文靖书院的位置也确定了,
后来是什么时候废弃的呢?

上边提到北白带村的慧化寺遗址上有一口明万历三年的古钟,古钟的年代为明万历三年(1575)。这说明,明万历三年(1575)前,北白带村已经由村东的抱玉里故地移到现在的位置。
从明代记载文靖书院的《环宇通志》成书的景泰五年(1454)到慧化寺古钟铸造的万历三年(1575)之间的121年间,应该是北白带老村在抱玉里故地废弃西移的时间段。就此,文靖书院随之毁废。
实地考查发现:
在抱玉里故地东部边缘,有一条河流自西北而来,穿行而南。
老村的废弃是与否当年的水患有关,亦或兵匪之祸?如今已经难以找到确凿的证据。村民在往年的农田劳作中,不时在抱玉里故地挖出砖瓦条石。
书院创办人赵密
接下来,
了解一下书院的创办人——赵密
关于书院创办人赵密,《元史·赵柔传》、《元故鹰坊都总管赵侯墓碑铭》、《皇元赠集贤直学士赵惠肃侯神道碑铭》都有记载。
据《元故鹰坊都总管赵侯墓碑铭》记载,赵密祖籍为奉圣州矾山县:“维赵氏奉圣州矾山人”。
奉圣州,金为兴德府,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改奉圣州,属上都路,领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县。矾山县原本是以矾山得名的,矾山即地处北京门头沟区、河北怀来县、涿鹿县交界处的灵山,故元代的矾山县包括河北怀来、涿鹿、北京门头沟三区县灵山周边的地界。
赵密,字仲理,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出生,父亲去世后,继任赵氏家族世袭的职务打捕鹰坊总管府总管。
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存有《赵君墓碑》,文曰:
“大元赠朝列大夫骑都尉天水郡伯赵君及夫人赠天水郡太君石氏之坟”。
赵密家族金末投元,累世以天水郡为封号《元故鹰坊都总管赵侯墓碑铭》记载,赵密当年曾重修矾山老家的祖茔:“先世丘陇在矾山者,侯复镂石表之,列树翁仲,令子孙不忘其处。”
《赵君墓碑》当为赵密家族在矾山的祖茔之碑。此碑既在门头沟,赵密祖籍地应在北京市门头沟。
赵密“从容城刘因游”,
成为刘因的入室弟子。
刘因,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出身儒学世家,元代欧阳玄称他是“继周公、孔子之学说,为来世开太平者。”
《元故鹰坊都总管赵侯墓碑铭》:
“侯生世家,喜狗马射猎。既长,闻容城刘公号称大儒,燕、赵多士咸往授业,侯亦趍函丈执弟子礼。刘公告以圣贤之训,岁余尽去豪习,故相何公玮数称其贤。”
刘因安贫守道,淡于荣利。在家开馆授徒,对前来求学的弟子,因材施教,皆学有成就。在众弟子中,其中就有来自易州涞水县的赵密。他的同窗中有来自涿州房山县怀玉乡抱玉里的贾氏兄弟贾璞和贾壤,抱玉里在涞水县北,两地只隔着一条拒马河。
除《环宇通志》外,赵密本人的墓碑《元故鹰坊都总管赵侯墓碑铭》未见记载他和同窗贾壤在抱玉里建书院之事。而贾壤的墓碑《元故俭斋先生贾君墓碣铭》上说贾壤是居家讲教学的。那么,开馆讲学的应该是贾壤,赵密应是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影响及家族财力给予襄助。
赵密虽未开馆临席,但襄赞之德亦不可没。又因他的家族势力远大于实际开馆授业的贾家。所以,在文献记载中,赵密反而写在贾壤前面。
元以后,历明至清直到民国时期,赵氏家族一向是北白带村旺族,至今北带白村还留下“赵半街的地名”,足见赵家的庄产之盛。
书院创办人贾壤
上边提到,
贾壤家就是文靖书院之所在。
如果说文靖书院的赵密是文靖书院的襄赞者,
而实际创办人则是贾壤。
关于书院的创办人贾壤,亦有较为详尽的资料。
贾壤之父贾德全的《有元故医隐贾君阡表》现存于房山云居寺塔院、贾壤及兄贾和的墓碑拓片存于国家图书馆内,被收录在《北京图书馆中国历代碑拓汇编》,贾和碑为《元故房山贾君墓碣铭》,碑立于至元三年(1337)三月,贾壤碑为《元故俭斋先生贾君墓碣铭》,碑立于元至正七年(1347)十月。
这两篇碑文亦出自元代苏天爵之手,并收录在他的著作《滋溪文稿》中,高明、葛元哲在收录时改了碑题,贾和碑为《房山贾君墓铭》、贾壤碑为《处士贾君墓表》。
碑文个别文字也稍有变动,如贾和葬所原碑为“葬房山怀玉乡抱玉里栗原先茔”,《房山贾君墓铭》改为“葬房山抱玉乡栗原先茔”;贾壤葬所,原碑为“葬抱玉里栗原先兆”,《处士贾君墓表》改为“葬房山抱玉乡栗原先兆”。
两侧均误把抱玉里改为“抱玉乡”。原碑有些碑文漫没不清,两相参照,便得知两篇碑文的全貌。为记述方便,下文在引述时,均用原碑名称。
贾氏两代三人的墓碑文字,为我们研究文靖书院的创办人贾壤的身世经历,进而研究文靖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贾壤是元大都涿州房山县西南怀玉乡抱玉里人,生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五月二十四日。祖籍“降之伏翼”(《有元故毉隐贾君阡表》)。降,即降州,金代属河东南路,元代属晋宁路。“伏翼”,县名。查《金史》和《元史》,金元两代降州均无伏翼县,但有翼城县,即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在降州治所降县之北。降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元代曾称降阳。从贾壤祖父和父亲的生活轨迹看,所谓伏翼县,应该就是翼城县,元代曾称伏翼,只是《元史.地理志》漏载而已。
贾壤父亲贾德全对贾璞、贾壤寄与厚望,送他们到容城县,就学于当世理学大师刘因。由此成就了文靖书院的因缘。
“弱冠闻容城刘公因以理学淑多士,偕其兄往从焉。”(《元故俭斋贾先生墓碣铭》)。由此可见,贾壤是在至元十八年(1281)和三哥贾璞一起拜刘因为师。与赵密成为同学,这成为日后在抱玉里共襄文靖书院的契机。
身为刘因弟子,贾壤的修为和学品为一时赞可,元朝的一些官员如翰林承旨郭贯、国子祭酒崔咏、燕南廉访使赵晟等,认为他足以传授朝中贵冑子弟,先后曾向朝廷举荐。
不过,使贾壤名垂青史的,还是他在家乡抱玉里创办文靖书院,将刘因的学说教授于乡里子弟。
从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算起,到贾壤去逝的顺帝至元元年(1335),贾壤开院讲学50余年。《元故俭斋先生贾君墓碣铭》说:“远近学徒恒百余人”。意思是:常有百名弟子在文靖书院就读。
在700年前的元代,这个规模实在不小,以学制五年计,50余年间,文靖书院培养的人材不下千人。
可见,文靖书院遗址在当时有多大的文化影响力!

至此,我们了解了文靖书院的位置和两位创办人,延续元、明两代,历时三百五十多年的文靖书院,曾与建于京都的太极书院和建于昌平县城的谏议书院媲美。但因年代久远,遗址日已圯毁无存。
曾有人写诗赞美:
化雨自能露士类,书声时听度邻墙。
嵩阳、白鹿千余载,美誉应同永播扬。
如今,在张坊镇开展调研考察为今后修缮文靖书院遗址奠定基础,期待这个充满故事,在当时造就无数人材的书院,重新与大家见面!
注:
“元里人总管赵密、宣德府教授贾壤”应该这样断句:“元/里人/总管赵密/宣德府教授贾壤”。
信息来源:新浪博客(燕鼎文化)、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