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张瑶萱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世界上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Allison甘甘手记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4-03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185次

张瑶萱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世界上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Allison甘甘手记

张瑶萱
124记

作者简介: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离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代表作:《傅雷家书》、《约翰?克里斯多夫》、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全系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上纯洁的欢乐,
莫过于欣赏艺术。”
这是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第一句话,从前知傅雷,是翻译家,还有著名的《傅雷家书》这本书,但是至今还没有看。今日,拜读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第一次真正走进他的文字,也是第一次通过一本书,入门艺术的世界。对于我这样一个艺术小白,本以为去读此类的书籍会有一种距离感,会是一场走马观花之感,但本书却让我完全没有此类的感觉,并生出想要写一点东西的欲望。
开篇的自序,看到傅雷先生字字珠玑,词语间的转折还带有点古味的感觉,是我对他文字的初次印象。而末端的“傅雷 一九三四年六月”几个字让我有种深深的年代感,虽不见于有多么久远,但还是有些唏嘘。在末尾的封面内容简介里介绍,这本书是根据傅雷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所讲之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补充,于1934年完成的一本著作。如今读起来,依旧引人入胜。
总认为好的书籍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在时隔八十多年后,读到这样的作品,所展示的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字里行间的点拨,震撼于心。我手里的这本书是2017年的出版的,应该是最近的一个版本,不管是装帧还是作品本身,我都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有种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时光,听了教授一堂堂精彩的课程。让我想到当年读大学的时候,老师经常PPT放一些经典的广告让我们欣赏,若是放到当下的情形来讲这本书,我想若是可以一边听先生讲,一边在欣赏这些美术名作,此种情形,应该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此书共有二十讲,所讲的名作家有我从小美术课上就熟知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也有鲁斯本、伯伦朗、普桑等众多名大家。所涉及内容,在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串通下去讲述作品本身,或者在当时社会情形下讲述作品,亦或是在作者本身社会经历之下去讲述创作本身,深入浅出,丝丝入扣。

在第一讲,先生就说:
艺术革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公式: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得要回返自然,向其汲取新艺术的灵感。

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在看到本书的后面才更加有所体会,在时代和历史大环境的造就下,亦或是宗教、神话、生活等等诸类因素的影响,各位大家艺术形式的转变,以及某种艺术风格的流行趋向,可以说是这是一种偶尔,也是一种必然。
读本书,置身于这样的文字,有一种冲动就是想真切的站在这些名作前,感受艺术美学所带给自己内心的震撼。书中名作都列出了如今所收藏的博物馆,好想去,就好像先生所说的,世界上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虽不是高雅之人,但是对于艺术的向往,让我在翻看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充满诸多联想。甚至去想象,生活如果缺少艺术该会是多么乏味。只可惜,如今社会,纯粹者鲜少。
艺术之美,在于其特殊的表现方式,或在线条里,或在光影里,或在于力......没有唯一而又准确的答案,但是在这本书中,先生所讲的达芬奇的深、米开朗琪罗的力、拉斐尔的明媚、伦勃朗的光暗、鲁本斯的色彩以及贝尔尼尼的巴洛克艺术等等,对于这些名作的绘画技术、背景、作者的生活所经历,辅以所知艺术理论,丝丝入扣的分析讲述出来,没有沉闷的说教,倒是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不得不感叹先生之博学。
在每一讲的结尾处,先生基本上都会有类似总结性的概括,例如在第六讲米开朗琪罗上篇结尾处,先生这么说:

裸体,在西方艺术上——尤其在古典艺术上——是代表宇宙间最理想的美。它的肌肉,它的动作,它的坚强与伟大,它的外形下面蕴藏在着的心灵的力量与伟大,于人以世界上最完美的象征。希腊艺术的精神是如此,因为希腊的宇宙观是人的中心宇宙观;文艺复兴最高峰的精神是如此,因为自但丁至米开朗琪罗,整个的时代思想往恢复古代人生观、自我发现、人的自觉的路上去。米以前的艺术家,只是努力表白宗教的神秘与虔诚;在思想上,那时的艺术还没有完全摆脱出世精神的束缚;到了米开朗琪罗,才使宗教题材变成人的热情的激发。在这一点上,米开朗琪罗把整个时代思潮具体地表现了。
在第十八讲格勒兹与狄德罗结尾处这么讲到:
在这条律令之外,还有一条更普通的律令。每种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音乐或者诗歌,都有其特殊的领域他的与方法,它要摆脱它的领域与方法,总不会有良好的结果。各种艺术可以互助,可以合作,但不能相互从属。如果有人想把一座雕像塑造得如绘画一般柔和,一般自由,那么,这雕像一定是失败的了。
先生的总结,归功于对作品熟识,以及时间之河里的体味,对于我这种对西方美术史苍白了解的人而言,竟有一种醍醐灌顶之下的登峰造极之惊艳,我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博学,不得不佩服其对语言本身深厚的理解和不同文化的融汇,所谓大家之修为,远不止这些。敬佩和仰慕油然而生。据说此书是先生二十六岁之作,简直无法相信。
“艺术的最高目标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表现或心灵的意境,或伟大的思想,或人类热情的使命。”
先生这样的高尚之人,才会有对于艺术,对于生命如此热烈的使命,以及本书如此精彩之讲述。可惜那段历史,服毒自尽那么悲壮的结尾。

写到这里,我还想起的是关于伦勃朗的光暗的讲述,着实精彩。这本书应该还会读很多遍,写这些文字,为日后之看。
写于2018.6.18端午夜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