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张瑶萱元代官服与常服-孜然蛋烘糕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4-03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220次

张瑶萱元代官服与常服-孜然蛋烘糕

张瑶萱蒙古族长期以来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戴帽。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为右衽、方领。元灭南宋之后,等级森严,全国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许多部门及地方官,多由蒙古贵族充任,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当。由于等级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服饰上自然会有所反映。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最次。公元1314年元朝制定服色等第,禁限很严,“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违反的人,当官的解职,平民则挨57闷棍。但蒙古人和充当怯薛(宿卫军)的诸色人不在禁限之例。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舄。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
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元代百官公服沿用宋制,采用紫、绯、绿三种服色。但款式有创意,最大特点是官服上绣有不同花卉图案:一品至五品同为紫衣,一品饰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饰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同为绯色,皆饰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同为绿色,素而无纹(《元史·舆服一》)。以花卉图案品种不同、大小不同,表示品级不同,这一点吸取了金代官服的特点。元代官吏穿礼服时,一律戴漆纱展角幞头。这点与宋代官吏装束一样。可以说,他们头饰似宋,服饰似金。

七宝重顶冠(钹笠冠)
从皇帝到百官都穿质孙衣。它是元代内庭大宴的服饰。冬夏的服装各不相同。天子质孙衣,冬服有十几种,穿衣戴帽各有一套。例如:穿纳石失(金锦)、怯绵里(剪茸),要戴金锦暖帽;穿大红、桃红、紫蓝、绿宝里(服上有襴者),要戴七宝重顶冠;穿红、黄、粉皮服,要戴红金答子暖帽,等等。夏服也有十几种,也是衣冠配套。例如穿答纳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大珠),要戴宝顶金凤钹笠;穿速不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小珠),要戴珠子卷云冠,等等。从冬夏装束服色上看,冬季的浓重,夏季的浅淡,讲究整体配合,要求圣洁不凡。
百官的质孙衣,冬服9种,夏服14种。
元代统治者每年要举行13次大朝会。每逢此时,帝王、大臣、亲信穿同一色的质孙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亲疏、辈分频频祝酒,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忽必烈在万寿日则穿上金光耀眼华丽无比的长袍,赐给2000名贵族和武官同样颜色和款式的衣服,赐给亲近贵族的礼服装饰着闪闪发光的宝石和珍珠。他还要选出很多男爵,赏给他们每人13套衣服,每套一种颜色,服上都嵌有珠宝。可见,当时的帝王为了笼络官吏是何等的挥金如土。
元代常服还有比甲、宝里、比肩、辫线袄。比甲,原是蒙古族的衣服,流行于元代。它无领、无袖,前短及腰,后长如袍,用襻结系,适合于骑射。宝里,是一种有襕的袍服。比肩,也叫“襻子答忽”,交领或圆领,右衽,半袖,长至足,腰上有褶,有襕或无襕,用锦帛或毛皮制成。辫线袄,是一种长袍,盘领,窄袖,腰作辫线细褶,用红紫帛捻成线,横腰间,又称腰线袄子。
元代衣着用料,质量相差悬殊。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丽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贵族男子夏季礼服不可缺笠,质地、造型、装饰都追求华美。但官府对平民却加以种种限制。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发布禁令:凡是乐人、娼妓、卖酒的、当差的,都“不许穿好颜色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发布禁令:平民百姓不能用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合、鸡冠紫、栀子红、胭脂红六种颜色,只能穿本色或暗色麻、棉、葛布或粗绢绵绸。仁宗于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发诏书定服色等差:“比年以来,所在士民,靡丽相尚,尊卑混淆,僭礼费财,朕所不取。贵贱有章,益明国制,俭奢中节,可阜民财。”(《元史·舆服一》)可见,重申服色等差,就是为了强化等级差别,不准官民混淆(蒙古人不在禁限)。诏书规定,“职官除龙凤文外,一品、二品服浑金花,三品服金答子,四品、五品服云袖带襕,六品、七品服六花,八品、九品服四花”。“庶人不得服赭黄,惟许服暗花纻丝紬绫罗毛毳,帽笠不许饰用金玉,靴不得裁制花样。”还指出汉人、高丽人、南人等投充番直宿卫者并在禁限(《元史·舆服一》)。这些禁令,鲜明地区分官民界限、种族界限,充分地表明了元代当权者的统治观念。看来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总把他们的特定服饰视为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标志,以此炫耀自己。
元代北方人穿皮靴、毡靴的相当普遍。据说,皮靴本为战国时代孙膑所创。孙膑被庞涓挖掉膝盖骨以后,难于行走,于是设法缝制一种便于残疾人穿的靴子,即把硬皮革裁成“帮”和“底”,做成高靿[yao药]皮靴。孙膑穿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击败了庞涓。也有人认为,靴本胡服,汉人最早采用靴的是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人都穿靴,它可以抗寒,又经久耐用。元人靴子种类繁多,质地比过去时代也有提高。如有鹅顶靴、鹄嘴靴、云头靴、毡靴、?[weng翁]靴、高丽氏靴等。元代的舄,形制考究,舄首加玉饰,帮上饰花纹。元代妇女服饰: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这种袍比较宽大,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而成。皇后、妃子、侍从穿翻鸿兽锦袍、青丝缕金袍、琐里绿蒙衫。贵族、宫女多穿红靴。“衣裳光彩照暮春,红靴着地轻无尘”(萨都剌《王孙曲》)描写的正是元代贵妇人的衣着打扮。
元代最具特色的女帽是姑姑冠,也叫故故、固罟〔gu古〕、顾姑、固姑等。它上宽下窄,好像一个倒过来的瓷花瓶。通常用铁丝和桦木制成骨架,外用皮、绒、绢等裱糊,再加上金箔珠花等饰物,走起路来,冠上珠串摇摇晃晃,冠顶翎枝迎风抖动。这是皇后、妃子、大臣妻子戴的贵冠。有诗这样描写:“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蒋平仲《山房随笔》引聂碧窗《咏北妇》)这种女冠可能与蒙古族生活习俗有关。他们过游牧生活,骑马行走在荒原上,冠体高耸,易于辨认。元代灭亡后,这种冠式随之消失。

姑姑冠
元代妇女,不分贵贱都可以装饰假发,时称?〔di笛〕髻。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梳着个霜雪般的?髻,怎戴那销金锦盖头?”这里描写的就是假发。
辽、金、元还流行佩戴耳环。男女都戴,女者为多。辽墓出土的一对耳环,用极薄的金片模压成立体的凤形,中间空心,高冠翘尾,口衔瑞草,呈现展翅飞舞的姿态。金代的耳环,以金质为主。有的用金丝编成圆形托座,托座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耳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用金丝编成长方形框架,框架内镶嵌各种珍宝,框架顶部饰有金片花朵。元代耳环前部通常以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制成各种花样。辽、金、元戎服
辽、金、元都以骑兵骁勇善战著称。他们的戎服都具有便于骑射的特点。
辽代的主要战衣有金镀铁甲、银镀铁甲、貂帽貂裘甲。辽代精锐骑兵是鹞军。如有军情,吹起号角,招之即来。他们身披铁甲,犹如鹞鹰般迅捷,善于征战。调动兵马则用牌。金镀银牌形似方响(一种乐器),上刻契丹字,书“宣速”二字,使者执牌驱马,日行数百里。人们见牌,犹如契丹主亲临,索取财物,无人敢于违抗。这些持牌者,称为“银牌天使”。
金代将士的头盔相当坚固,只露出面目,因此枪箭难以贯入。他们的铠甲有红茸甲、碧茸甲、紫茸甲、黄茸甲,都用丝条连接铁片而成,也有用皮条穿联的。仪卫官吏,戴金蛾幞头,穿锦花袍,用金镀银束带。护卫将军戴幞头,穿紫窄袖衫,束金带,腰悬弓矢。
元代将士的兜鍪,多用皮革制成。元代兵卒也戴铁盔。还有一种胄作帽形,无遮眉,鼻部有护鼻器,形状奇特。元代铠甲相当精巧,覆膊、掩心、捍背、卫股,用皮革制成,上面有虎纹、狮子纹。有的内层是牛皮,外层满挂铁甲,甲片相连,酷似鱼鳞,故称“鱼鳞甲”。此外还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等。元代兵卒腰间挂有一柄弯刀,一个箭筒。元代已有火枪火炮,有的承接前代,有的为远征时所获。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