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张瑶萱傅燮家族系解读,值得读!-傅氏大家族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03-21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245次

张瑶萱傅燮家族系解读,值得读!-傅氏大家族

张瑶萱点上面“傅氏大家族”免费关注傅氏大家族
只要你姓傅(付),无论你在哪里,关注傅氏大家族,知识共享,携手同行,弘扬傅氏文化,共建繁荣傅氏,传播傅氏正能量。

傅燮,北地灵州人。本字幼起,后仰慕先贤南宫滔,改字南容。他身高八尺,威风凛凛。曾跟随太尉刘宽学习,后被郡推举为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武帝开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者往往被任为“郎”。东汉时孝廉成为仕进者必由之路。汉以后随以前孝廉合为一科,州学秀才,郡举孝廉),曾任护军司马,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一起镇压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农民起义。
东汉时官宦势力猖獗,把持朝政,他们迫害士人,残害百性,为非作歹。傅燮对他们深恶痛绝。在行军途中,上秦汉灵帝,痛斥宦官罪恶,恳请皇上效仿虞舜等上古圣君,摒弃这些奸佞之辈。宦官赵忠见到这个奏折后,愤怒至极,痛恨傅燮竟敢如此狂妄,发誓要还以颜色。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被镇压下去后,论功行赏,傅燮功劳最大,应当封侯。但赵忠却灵帝面前大肆攻击傅燮,昏聩的汉灵帝这时竟还记得傅燮曾上疏奏过事,知道赵忠在打击报复,就没有采纳赵忠的意见处治傅燮,但也没有加封爵位,只任用他为安定郡尉(官名。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部军事),后又以患病为借口将其免职。
后来,傅燮又入朝为议郎。当时汉朝西部西羌等少数民族反叛,边章、韩遂等又在陇西地区造**,朝廷为平叛,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司徒崔烈主张放弃凉州,傅燮坚决反对,认为凉州之地为天下要冲,国家屏障,万万不可轻易放弃。汉灵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由于傅燮拒绝赵忠的拉拢,赵忠恼羞成怒,但又忌惮他的名望,不敢杀害。赵串通贵权,将其派往正处于战乱中的汉阳郡(治所在冀县,即今甘肃谷县东南)任太守。傅燮到任不久,叛贼即来围攻。当时汉阳城中兵员极少,粮食即将耗尽,但傅燮仍然坚守不退。随叛贼攻城的有北地胡人数千人,他们以前曾受傅燮厚待,共冈在城外叩头,请傅燮离开,保证护送他回家乡。傅燮子傅斡年仅十三岁,随仕在身边,见敌众我寡,也劝他撤离。但傅燮抱定为国死难的决心,坚决不撤退。他让部下护送傅干等离去后,率部下出城与敌激战,最后死于战场。
傅斡,傅燮子,三国时曾任魏扶风太守。
傅玄,字休奕,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傅干之子。
傅玄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贫寒不失志,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博学之士。擅长著述,对音律有独到研究。他性格刚强直率,却有一个致命缺点,即不能容忍别人失误。曹魏时,被州推举为秀才,任郎中,与东海人缪施一同选为著作郎,撰写《魏书》。后历任安东将军、卫军将军府属吏,转任温县县令,升至弘家太守,领典农校尉。受封为鹑觚男爵。晋朝建立后,傅玄任散骑常侍、附马都尉,晋升为子爵。历任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职。仕宦期间,能够直言匡正,指斥时弊。一生专心学习,等耕不辍,著有《傅子》数十万言和文集百余卷行于世,当时其文章被誉为“言富理济”。在哲学上,他认为自然界是按照“气”的自然之理而运动的。气的自然之理是人的“德行”所不能代替的自然规律。他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做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他主张选拔官员应该挑选合适人员,限制士、工、商人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储粟谷以备灾荒,减轻百性租赋,兴修水利。其著作《傅子》、《傅玄集》后来都佚失,明代人辑《傅鹑觚集》。
傅玄62岁而终,被追谥为刚、追封为清泉侯。
傅咸(239~294年)字长虞,傅玄之子。是西晋时一位为人严正刚毅,为国敬忠的廉政之臣。
父亲的言行主张,对傅咸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时,傅咸就形成了严正刚毅、疾恶如仇、尊贤行善的品格。成年入仕后,他的许多行为主张,与其父一脉相承。而且,傅咸也喜好撰写文章,其文章虽少缺绮丽风格,但言之有据。
秦始九年(273年)傅咸官拜太子洗马(官名,秦朝设置,汉朝因袭,亦作先马。为东宫属官,太子出行则为先导),开始进入西晋官场。随后,他又袭封父爵,迁官尚书右丞。不久,傅咸被判出任冀州(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一带)刺史,仅仅三旬,他又被朝廷授予司徒左长史之职。
当时,立国不久放西晋政权,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即机构多、官属多,许多人都是无事可做的冗官。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西晋政权的性质有很大关系。西晋是门阀士族地主统治的时期。门阀地主在政治上享有做官的特权,而且他们做官的目的,多是为自己和家庭谋私利。因此,多愿意担任那些任务清闲而俸禄很高又在社会上有地位的号称“清流美职”的职务。朝廷要满足他们的欲望,就只能重复设置这类官职。当时不仅设置有“八公”,而且于光禄大夫之外又置左右光禄大夫,于散骑、中书之外,又设置级别与散骑常侍、中书监令相同的庶子四人,与散骑、中书四郎同级的舍人十六人,列曹尚书也从曹魏时的二十五曹增至三十五曹。这样叠床驾屋,不仅严重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而且急剧加重了广大百性的负担。针对当时现状,傅咸上书朝廷,明确提出了“并官省事”的主张,提出西晋虽然建国已经有些年了,却仍是军事实力不强,百姓生活困难,其原因就在于官多事杂,免除徭役的人过多过滥。设官冗滥,不仅这些官吏本身的俸禄衣资皆来自百姓,而且按西晋的法令,他们的新属九族都有“复除”(即免除徭役)的特权。这样,一方面使广大农民负担加重,生活贫困,另一方面致使当时大批人口脱离生产。这种局面必然要影响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为此,傅咸明确提出只有减少冗官,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给农民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当今最主要的任务。
傅咸的这一主张,虽然极切时弊,却不可能被晋武帝采纳。因为西晋统治集团本身就是一个以门阀为基础的腐朽统治集团,滥设官职本身就是为了优待士族。所以,要朝廷下令栽减冗官自然是不可能的,终西晋之世,也未见西晋统治者下过这类诏令,主张“并官省事”的傅咸,则被讥为“俗吏”。尽管如此,傅咸敢于直言斥弊,主张载冗息役,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这表明他与那些“为身择利(为自身谋利)”之徒迥然不同。
门阀士族统治下的西晋社会,存在的另一个严重弊端是奢侈成风。当时的门阀士族,政治上享有做官的特权,不须有何才干,只要凭籍出身门策便可入官场,经济上拥有巨大的庄园田产和众多僮仆。这就使他们在我所事事不求进取的同时,生活上无不以豪奢为荣,以挥霍相尚。晋武帝马炎本人就是奢侈贪婪的典型。他不仅卖官鬻爵,钱入私囊,而且后宫上万个嫔妃美女。上行下效,开国元老、太傅何曾生活豪华奢侈,他们每天的伙食费高达万银,还嫌饭菜不好,没有可下筷子的菜肴。更令人瞠目的是晋武帝之婿王济,用人乳喂小猪。可见当时门阀士族的奢侈与挥霍到了何种程度,面对这种弥漫于统治阶级中的豪奢之风,疾恶如仇的傅咸,不顾遭到士族们的忌恨,于太康三年(282年),毅然上书晋武帝,大声疾呼,天下奢侈之风,比天灾还要厉害,要求立即整治这种歪风,以扭转社会风气。傅咸指出:由于普遍的奢侈挥霍,使社会上出现了畸型消费状况。只有提倡节俭,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要真正刹住奢侈之风,必须从统治集团上层带头做起。他援引历史加以说明:曹魏时,毛蚧为吏部尚书,所举皆清廉正直之士,使天下之士莫不廉洁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奢侈之费,甚至天灾”的纳喊,在一片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西晋社会中,是傅咸为统治阶级所敲的一声警钟,同时表明,他本人即是廉身自好的清廉之士。然而,西晋统治者并不以此为意,西晋社会在腐朽奢侈中日渐没落下去。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死了,惠帝司马衷继位。由于皇帝是个“白痴”,没有能力统治国家。因此,朝中围绕争夺统治权力开展了一系列斗争,西晋政局动荡不安。在这一过程中,傅咸深感忧虑,力图制止变乱。他不顾得罪权臣可能带来的杀身之祸,先后上书专权的太傅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进行劝谏,表达了忧国之心和不愿沉缅酒色随波逐流保住官禄的意愿。
元康元年(291年),通过改变,惠帝之后贾南风控制了朝政。由于贾后起用了一些名臣儒士,使西晋王朝有过一段短暂的平稳发展。这时期,傅咸任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他怀着为国除弊的忠益之心,上书朝廷,谈了自己对选官用人的看法。
傅咸认为,要使国家治理好,关键在于选举合适的人当官。而访求人才时,应该不择贵贱,无论朝廷内外,一律平等,特别是对任京官和地方官的人要一视同仁。应该革除隆内颓外、轻视地方任职的旧风,使各级地方官安于本职,勤于职守。傅咸重视地方官遴选和地方官之职的建议,虽然是为了振兴西晋王朝的统治,但是,地方官是直接统治广大百姓的,傅感希望选举合适的地方官以整肃吏治,无疑会使广大百姓稍得喘息之机。
此后不久,傅咸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是一个负责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各郡官吏的重要职务。当时朝廷法令松驰,权贵肆无忌惮、相互勾结,朝野官员胡作非为。傅咸上任之始,即坚定地表示,要对“贿赂公行”的弊端严加整治。当他得知河南尹、左将军、廷尉等人,有违法乱纪的行为,不顾这几个人高官势重,毅然上书朝廷,要求免去他们的官职。这一举措使京都百官为之震惊,一时间,京都权贵被震慑。
继而,傅咸又对位居尚书左仆附(宰相)兼吏部尚书的重臣王戎提出弹劾。王戎此人十分贪婪,由于他掌管吏部,一些人便通过贿赂求官升迁,使自己到任不久便升官而去。这样一来,许多地方百姓和吏卒被搅得不得安宁。傅咸为此上奏朝廷提出,按照周礼,官吏应三年一考核,经过三次考核决定黜陟。可是现在,有的地方官任职一年,便被调入京师,这样不但不能考定其政绩优劣,而且使地方百姓疲于送故迎新,以致耽误农时,防碍生产。因此,王戎这种行径,不仅仅是无益于事,更重要的是对朝政是一大损害,应该免除他的官职,以扭转这种歪风。同时指出,王戎手下的中郎李重、李毅没有指出王戎的错误,也应同时免官。王戎当时不仅地位高,而且与贾后其及母亲郭氏通亲,权势显赫,傅咸却毫不顾忌,毅然对之弹劾。
耳闻目赌傅咸的所作为所,朝中一些正直大臣无不表示钦佩。吴郡名臣顾荣就常常在给亲友故人的信中称赞傅咸任司隶校尉,刚直不阿,难能可贵。元康四年(294年),56岁的傅咸去逝,经朝廷报赐,傅咸所得的谥号为“贞”。“贞”的意思是“坚定不移”、“正直”、“端正”。纵观傅咸竭尽忠诚、刚正廉直的一生,这个谥号是恰如其分的。傅咸原有文集,后佚,明代人辑有《傅中丞集》。
傅咸有三个儿子。长子傅敷,次子傅晞,三子傅纂。傅敷字颖根,袭封傅咸爵位。他平生喜欢清静,擅长写作。朝廷征召他任太子舍人、尚书郎、太傅参军。他见朝政混乱,不愿就职。永嘉之乱时,傅敷兄弟三人都避乱于江南。傅敷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时镇守江南的安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任用他为镇东从事中郎。傅敷身体较差,患病多年,屡次请求辞职。数月后,疾病发作辞世,进代46岁。傅晞也很有文才,东晋时曾任上虞。(今属浙江)县令,颇有政绩,官至司徒西曹,后定居上虞。北地傅氏这一支就在江南繁衍。

傅亮(374~426年)字秀友,傅咸玄孙。傅亮之父傅瑗因学业出众而知名于世,官至安定太守。傅亮之兄傅迪字猷,长于儒学,南朝宋时官至五兵尚书。永初二年(421年)病故,追赠为太常。
傅亮广泛涉猎经籍史书,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写作。东晋末年先后在北府兵(东晋末年的一支精锐部队,后演化为政坛上重要的力量,是刘裕起家的基础)将领孟昶、刘毅等府中当幕僚,后投奔权臣刘裕门下,官职升迁很快。义熙年间,由散骑侍郎(皇帝侍从官)升任中书黄门侍郎(中书省为魏晋时设置。秉承君主意旨,负责机要,发布政令。沿至隋唐,逐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中书省长官为中书监、中书令,中书侍郎为监、令之副)。刘裕准备让其出朝任东阳太守,傅亮揣测刘裕只是试探他,为表忠心,他坚决不同意离开,此举深得刘裕赞赏。后傅亮任刘裕太尉府从事中郎,负责记室(相当于今秘书处),此后长期掌管机要工作。刘裕率部北伐,傅亮随军出征。晋帝封刘裕为宋公、宋王,傅亮任宋侍中,世子中庶子(东宫属官),加授中书令。刘裕镇守寿阳(今安徽寿春),有纂位之意,却无法开口。一次,他召集朝臣们宴会,宴会上他先是吹嘘一番自己的功劳,又说自己爵位已高,富贵已极,“满招捐”,而今已年迈体衰,准备奉还爵位,回朝养老。众大臣都没有听出他的言外之意,纷纷劝阻:“宋王功高盖世,国之柱石,岂可轻离?”“宋王若退,奈天下何?”刘裕见群臣如此,禁不住摇了摇头。只有傅亮听出刘裕此话真意,他当晚连夜赶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促使朝廷下诏令刘裕入京辅佐朝政。嗣后在傅亮等运作下,刘裕顺理成章地于420年建立宋朝(史称南朝宋或刘宋),改元“永初”,当上了皇帝。刘裕也没有亏待傅亮,赐封他为建城县公,加授太子詹事衔,任中书令(宰相)专门负责机要文件,诏令文告的起草。后因傅亮总理国家政务,特批他在中书省会见客人。当时京城神武门外,等侯傅亮接见的车辆经常达数百辆。永初二年,傅亮任尚书仆府(宰相),同时兼任中书令,太子詹事。
宋高祖刘裕病重,傅亮与徐羡之、谢晦一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宋少帝刘义符继位后,封傅亮为中书监兼尚书令,后又任护军将军。刘义符即位后,一味游玩享乐,群臣劝谏一概也不听。424年5月,宰相徐羡之、傅亮、谢晦决心废黜刘义符,别立新君。后在大将檀道济等人支持下,发动改变,宣读皇太后诏令,废刘义符为营阳王,后在押解途中将其杀死。傅亮率文武百官到江陵奉迎宜都王兼荆史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傅亮在江陵与刘义隆交谈之后,就知道这是一个不甘心任人摆布的君主,为了与宋文帝搞好关系,他特意派心腹到(姓)彦之、王华随侍文帝。刘义隆鉴于自己刚刚登基,隐忍不发,不断对傅亮等加官晋爵。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对专权的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位大臣下了毒手。不过刘义隆念及傅亮专程到江陵迎接他入京为帝,特意赦免他的儿子。
傅亮有四子:长子傅演、仁宋为秘书郎,早年病故;傅悝、傅湛两兄弟逃亡在外;小儿子傅都后被流放到建安郡,宋孝武帝时赦免他回京。
傅隆(369~451年)字伯祚,傅咸玄孙,傅晞曾孙,居上虞(今浙江)。傅隆祖父和父亲去世很早,他自幼孤单,又无近亲可以帮助,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家贫不失志,努力学习,终于在社会上展露其才华。傅隆入仕很晚,东晋义熙初年,40岁时才在建威将军孟昶府中当参军(两晋南北朝为诸王府及将军府重要幕僚),后又历任散骑侍郎、征虏将军府参军、给事中、建威将军府参军、尚书祠部郎、累升为尚书左丞。当时,傅隆族弟傅亮任尚书仆射(宰相),按照规定,不出五服的亲属不得同时在同一机构任职。傅隆转任太子府属吏、庐陵王刘义真车骑将军府咨议参军,又调任山阴县令。南朝宋元嘉年间,历任司徒右长史、御史中丞、司徒左长史。参与修订法律。出任义兴太守,以能干著称,官至太常,元嘉十五年(438年)退休,回归上虞养老。虽年老仍手不释卷,博学多通达,尤其精通《三礼》(《仪礼》、《周礼》、《礼祀》的合称)。
傅昭(454~528年),字茂远,傅咸七世孙。傅昭祖父傅和之、父亲傅淡喜爱《三礼》,在南朝宋时很有名望。傅昭年仅6岁即丧父,由外祖父抚养。南朝宋时丹阳尹袁粲任用为主簿(官名)。汉代中央政府及郡县官署均设置此官,以承担文书起草工作,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成为统兵大将幕府及能够成立府署、自选僚属的大臣的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令其子跟随他学习见识。后任总明学士、奉朝请。南朝齐永明中,累升至尚书仪曹郎、南郡王侍读,齐明帝时任中书通事舍人(舍人,原为亲近左右人员之通称。战国时及汉朝初年王公贵族都有舍人。秦没设置太子舍人;汉朝规定,皇后、公主的属官也有舍人。三国魏时于中书省置中述通事舍人,负责传宣诏命。晋及南朝历代沿袭设置,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当时任此职务者,皆权势很大,惟独傅昭廉洁守法,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生活俭朴。齐明帝非常赞赏傅昭有权不滥用的行为,特意赏赐四物以旌扬。
南朝齐末年,权臣、梁王萧衍重用傅昭,任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建立梁朝,天监年间傅昭又任五兵尚书、左户尚书、安成内史(相当于太守)。后历任秘书监、太常卿、临海太守等职。傅昭所任官职有轻有重,权力大小不一,但他坚持一个原则: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不为扩大个人势力豢养门生,除享有俸禄外不谋求私利。每日公事之余,以读书记述为乐,到老不改。他通晓古今人物事迹,谈起魏晋以来达官显要的家世,如数家珍,被当代人称为“学府”。他的人品、学问,深受当时后进之士景仰。
傅昭长子傅谞,曾任尚书郎,梁湘东王外兵参军。傅谞子傅准,梁宣帝时,官至度支尚书。傅准有二子,曰秉曰执,并材兼文史。秉,尚书右丞。执,中书舍人、尚书左丞。
傅映(457~539年)字徽远,傅昭之弟。年仅3岁即丧父,与傅昭兄弟二人非常友好和睦,注重个人修养。傅映涉猎经传史籍,有文学才能。南朝齐时历任南康府丞、武康县令。南齐末萧衍起兵反,顺江南下,所过郡县望风而降,惟独吴兴太守袁昂坚守。傅映对袁昂说,南齐已经不得人心,因萧衍才能成功。南齐大势已去,百姓思得明君,为百姓生计和您家庭利益考虑,都不可顽抗。袁昂后采纳了傅映的意见。南朝梁时,傅映历任乌程县令、中散大夫、光禄卿、太中大夫等职。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