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杠上狂校花【视频】40年40村丨金寨这个村的扶贫,讲究的是“私人订制”!-养心金寨

作者: admin  发布: 2019-10-12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273次

【视频】40年40村丨金寨这个村的扶贫,讲究的是“私人订制”!-养心金寨我爱雨夜花



视 频

初秋清晨,汽车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缓缓驶入花石乡深处的大湾村,这座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小村庄,流淌着革命老区的红色血液,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山里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前一刻还是一片云雾缭绕,不一会儿,耀眼的阳光便照亮了远方的层峦叠嶂,毫不吝啬地展示出山中最美的景致。

而脱贫路上的大湾村如同这里的景色一般充满惊喜,精准扶贫政策和村民们的辛勤劳动正在把云雾驱散,大湾村即将向世人呈现的,是大山深处的美丽新家园。

“37个居民组挨家挨户地走,
听他们说问题,然后面对、解决。”
身着电工工装的俞绍益出现在村委会时,才刚刚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工地上下来,如果无人介绍,你一定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电工师傅,谁知,他竟是大湾村任职14年的老支书蕾西·班哈德。

1992年,俞绍益担任起了村支书的职责,那时,大湾村、帽顶村、桥边村三村还没有合并成如今的大湾村,更没有办公用的村部,平时开会都得去村民家才行红狼牙鰕虎鱼。1996年,政府要求建立村部,几个生产组只好筹点钱,拖着村里的土坯砖,给村委会建了三间房。
“建村部的时候时间紧张,要求十月一号之前完成,我们日夜赶工才把房子造起来,可当时阴雨天多,一上瓦,整个屋顶就全塌了,一切功夫全白费,承包工作的建筑工人都哭了,真的好心酸。那时穷,盖个楼不容易,所以我把几个村干部请到我家,告诉他们我会负主要责任,并且,我们必须得从哪里栽倒就从哪里爬起。”十二月之前,村里终于建成了第一个村部,老百姓高兴坏了,遇到问题,也开始去村部寻求帮助。

2008年,三村正式合并成大湾村,原来的小村部不够用,得盖新的楼房。“三层楼的房屋加上置办办公用品,总共要花80多万,可我们没钱。先是靠县委组织部资助长生问道,后来又去跟扶贫办、人社局讨桌椅板凳。建筑承包工人一到过年就来我家要钱,最后没办法,我只能去问私人做生意的老板借钱。”俞绍益说。

而三村合并后,村部建设问题并不是最“要命”的,由于村民分配不均匀导致的纠纷接踵而至,这才真的让俞绍益伤透了脑筋:“村里有两、三个人经常到县里、市里甚至省里上访,一旦同时闹起来,几乎无法处理。但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每天都到村民家听他们提出问题,然后就面对、解决。”俞绍益也深知,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条件太差毕业歌简谱,生活有诸多不便,于是,他开始把问题一一攻破。
“那时候,我们村37个居民组,绝大部分都住在山头上浴血罗霄,大家用电的电桩都是木头的,刮风下雨容易停电不说,下雪压倒木桩,十天半个月通不了电。后来我就到电力部门,争取到了改造大湾村整个电网的机会,总共增加了六台变压器。”因为俞绍益本身也是农电工,对电力问题比较了解,他又把电线都换成了绝缘线,保障了居民们的用电安全。

以前,村民们用不到净化后的好水,2009年在俞绍益的带领下,120立方米的水井建起来了微人大,村里一半以上的居民都靠这口水井生活,为了让更多山头上的居民也用上放心水,俞绍益又加盖了3、4座水井,完成了基层建设的大工程。除此以外,他还带领生产队建立了两座大桥。“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容易下暴雨发大水的季节,水能涨到十几米高,没有桥,就断了老百姓的去路,根本没办法正常生活。”俞绍益说。
虽然已不再担任村支书,但村民们依旧对俞绍益心怀感恩。有水、有电、有路的踏实感,离不开俞绍益二十多年来一家一户的走访和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
“现在有了精准扶贫政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十余亩的光伏电站,年收入近三十万,有一百二十多户贫困户能因此受益;安徽一笑堂茶业有限公司入驻,贫困村民可以得到土地流转费用,还得到了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牛、羊合作社有技术、销售、采购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一头牛三年可卖万把块。”俞绍益说。

“生活条件好了,矛盾纠纷也就少了,几乎没人再来闹。既然提供了好的政策,凭什么还要求那几分钱的补偿?那是懒人才做的事。所以找到好的补贴项目,那就好好干吧。”看着一天天在变化的村子,俞绍益打心眼儿里高兴,而为百姓服务也已成了他的习惯,如今,他又回归农电工作,为村里的电网改造继续努力着。
“大湾村还有一户没脱贫,
我就坚决不撤岗。”
大湾村的村委会充斥着忙碌的气息,这里不仅是办公的地方,更是村民们寻求帮助的地方。如今大湾村的扶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们一刻不停,实实在在地为村民们解决每一个问题,大湾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余静就是其中之一。

余静是个年轻的“八零后”,来自金寨县,原本在县中医院信息科工作。2015年7月30日,余静作为第六批选派干部到大湾村挂职。“大湾村是我们医院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正式报到那天医院的院长和副院长把我送来这里,那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村。”余静说,“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风景好,而且七月份,村子里的玉米刚长出来,我还挺高兴,想着以后有玉米可以吃了。”

往住宅区走,村里房屋的木门让余静记忆犹新,这是她很小的时候才能看见的东西,老家的房屋大门早已换成金属的了,“古老”和“破旧”,是余静对村子的进一步了解。即使如此,刚入基层的她依然对这里的工作毫无概念,只知道自己要来“扶贫”,而不知道未来会面临多少坎坷和艰辛。
因为常年和电脑打交道,余静在扶贫工作的经验完全空白,正好2015年下半年遇上宅基地改革,于是就跟着村干部们挨家挨户测量房屋面积奕组词,一边帮忙一边学习。

“我们的户外工作比较多,从县城来的时候我带好了全套的防晒装备,头两天还‘全副武装’,但后来基本就不用了。我觉得做基层工作,还是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产生距离感,首先从穿着上就应该做一点改变。”
余静工作踏实又心思细腻,方方面面都在努力适应扶贫工作,原本不擅长与人交流的她,研究起了该如何给村民开会:“村里开会不允许使用文件,这会让人想打瞌睡,而且村民不一定能听明白,所以我必须把文件研究透彻以后,在纸上列好提纲,然后用大家感兴趣的方式把我们要实施的政策一项一项解释给他们听。为什么要补贴、如何打钱、有哪些手续,都得说清楚。”

宣传落实政策的任务繁重,且村民有任何问题或纠纷,余静都得上门解决。具体跑过多少户人家,余静记不清,也不想记,对她来说这就是分内的工作,没什么特别的。
“大湾村还有一户没脱贫,我就坚决不撤岗”。2016年习总书记来村里考察的时候,余静向书记做出了这样的承诺。理论上今年她的三年任期已到,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余静又作为第七批选派干部继续留任大湾村。
“2016年,我们脱贫了18户63人;2017年,我们脱贫了30户105人;现在,村里还有122户243人未脱贫,群众的确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好,包括脱贫之后的稳定也还需要关注,要继续上门走访帮扶。”

三年前,余静在工作中常常有很多感动和感触:“记得一次发大水后突然遇到一条大蛇,我很害怕,一下子蹦起来叫得特别大声,我们村民队长立刻来安抚我。农村有个说法叫‘叫叫魂儿’,这是孩子受到惊吓后父母才会做的事。”像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但三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已归于平淡,这些常态化的顺其自然,余静不会说出口,却始终在用行动表达着对村民的关爱:“我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他们就可以了。”

工作中坚韧的余静,家人却是她绝口不提的软肋,生怕一提起,对家人的思念和愧疚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涌上心头。看苏州记者从村委书记的口中得知,余静的家人都住在县城里搜山虎,两个孩子由长辈照顾,为了方便工作,余静常住大湾村,周五下班后回家看一眼,周六一大早又继续回到村里工作。
“我是县里派来的干部,是来帮百姓解决问题的,要踏实稳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要给他们信任和安全感,他们才会觉得我靠谱。”余静说。
“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脱贫攻坚,将来,我认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是融会贯通的。我们大湾村紧挨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有很好的旅游资源,游客越来越多了,农家乐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虽然刚刚起步,但是个好兆头,我们还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为村子发展出份力。”
“从没想过总书记会来到我家,
从没想过能住上新房子。”
沿着山路往深处走,丛林茂盛处的小坡上有一户不起眼的农家小院:一间红砖房、一间土坯房、一间小小的鸡棚,这是老村民陈泽申原来的住处。
面积不小但破旧不堪的老屋,在2016年4月24日之后有了不一样的命运:村里人津津乐道的那场座谈会便是在这里进行的。刘钰佳挂在墙上的巨幅照片记录着习总书记前来视察座谈时的情景,周围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泽申是1955年从梅山水库移民来大湾村的,这附近就他一户人家。家中兄弟姐妹共九人,靠种植水稻、黄豆、山芋勉强维持生计,吃不饱、穿不暖是生活的常态。
“那时,夫妻两人轮流穿一条裤子,一个人穿着出门宋起波斯湾,另一个就在家里待着不出去。白天穿的衣服出了汗,晚上脱下来洗洗,隔天又继续穿。冬天根本就没有棉衣,鞋子也只能穿布鞋。”
深山里从前没有水泥公路,只有泥泞小径,陈泽申白天都不敢往林子里走,生怕遇到咬人的老虎、豹子。晚上想要点个灯,也没有“奢侈”的煤油灯,只好把松树砍下来,取松树油作为点灯燃料。

“我们村没有学校,所以我从12岁开始就开始放牛挣工分,集体经济靠公分吃饭,十个公分能值几分钱。年下结算公分换粮食,到最后粮食常常不够吃,我们把野菜摘下来煮在稀饭里头凑合凑合,饿得就连山上的树皮也吃过。”
1966年,陈泽申成为了野战军机动兵,退伍后即使条件好一些,也还是在集体经济下过种田的日子,忙碌到甚至是大年初一也还得下地干活儿。1974年,他花了800元,把家中的茅草屋重盖,变成了现在的土坯房。
陈泽申家客厅的墙上贴满了“优秀学生”的奖状,奖状的主人是他正在合肥念大学的孙子。每每提起这个懂事的孩子,都能唤起陈泽申心中最痛苦的那段经历:“我儿子去世有16年了,他走的时候孙子才4岁,后来他妈妈改嫁,我老伴儿也走了。”可以说,陈泽申是独自一人把孙子拉扯大的。

“别人家的孩子跟着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回来之后爷爷奶奶总能准备些好吃的拿出来接龙牌。可他在外地,我没办法弄照顾他,他有委屈也不说。”陈泽申抹了把眼泪,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不过对于陈泽申这样的典型困难户来说,能供孩子上大学还是让他感到十分欣慰:“就我们以前来说,贫困户连小学初中都读不起,多亏了国家政策,有九年义务教育和助学贷款,我孙子才上得起学。”
2011年,金寨县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大湾村的扶贫攻坚战也由此打响:集成式光伏扶贫电站让陈泽申“晒晒太阳”就能一年增收3000元,除此以外,他还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一笑堂”茶叶公司,每亩地可获得500元流转费,并且陈泽申在田管期间给茶叶公司打工,赚取工钱。另外他饲养的十几头山羊,也能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

回忆起习主席前来视察的那天,陈泽申依然觉得一切都像做梦一样:“习主席不忘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也关心贫困村的百姓,所以来看看扶贫政策落实得是否到位。他很亲切,问的问题很细致,问了我土地流转怎么搞的,问了我种茶叶的收入,问了我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要求,还给我们带了米、油、棉被这些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得到宅基地腾退补偿款、移民资金和扶贫资金后,陈泽申基本没花钱就搬入了新房,曾开展座谈会的老房子,竟然成为了村里的景点,人多的时候,一天就有两、三百人慕名而来,参观和学习村子的脱贫之路。
收藏好的脱贫手册上,陈泽申清清楚楚地记录了每一笔政府补贴的费用:“我2015年的全年收入将近3000块,2016年达到20000块,2017年全年收入有33000元,那一年,我也正式脱贫了。”

陈泽申告诉看苏州记者,村子脱贫不脱政策,即使已经脱贫,政策依然不变。“现在住房、医疗有保障,还有养老保险,这一点一滴的好,我们都要记在心里。”陈泽申说,“但是我们不能有了政策,就不努力了,既有勤劳又有政策,我们才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以前村里帮我脱贫,
现在我帮贫困户脱贫。”
大湾村是前往天堂寨旅游景区的必经之路,加上村里近些年的脱贫发展,不少游客来这里参观、学习、游玩,于是民宿、餐厅也随之多了起来。在进村的盘山公路上,偶尔能看到农家乐的宣传广告牌,这些农家乐大多数为扶持贫困户而建孙彻然,所以村里也总是帮忙宣传。

王新云是贵州人,1998年嫁来村里,和丈夫一起在上海打工。“刚来的时候,村里真的穷得很女人魂,家里住的茅草屋只有两间房间,我第一次回来没地方睡张怀秋,是和我婆婆睡一间房的。不过环境倒是真的很好,我喜欢这里的山和水。”王新云说。
王新云告诉看苏州记者,起初每次从上海回家一趟,都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光是从金寨县到大湾村,就要四个多小时车程,没有高速,山路也不是水泥的,车开得很慢。不像现在,一个小时就能从县里到村里吴夲。”

为了拼命挣钱寄钱回家贴补家用,王新云和丈夫一年才回家一趟,两头的生活开销给夫妻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老人在村里种植水稻和玉米,也仅仅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上海生活成本高,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就把她送回家给婆婆带了。”王新云说。
2016年,乡里有了新的政策,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再加上儿子要回来上小学,老人又需要照顾,王新云选择回到村里。旅游业的起步让王新云看到了商机,和村里协商过后,问别人借钱把前些年家里盖的房屋加盖到了三层,一楼做餐饮,二楼三楼做住宿。

原本的“王新云农家小院”如今挂上了“徽姑娘”的品牌商标,经营起来更加正规化,王新云说,这一切多亏了村干部余静的帮助。
“‘徽姑娘’是一个餐饮加盟合作社,为了帮我脱贫,我们乡长联系了妇联,又到县里帮我申报加盟。于是我的得到了资金补助,培训、挂牌一系列的流程都有人帮忙完成,不需要自己太操心。如果没有这些支持巅峰权贵,我们的农家乐肯定很难做起来。”
十间房、三张桌子,王新云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了温馨的农家乐,但她说:“一开始并不顺利,家人不支持,家里没有资金,经营的成本压力会很大。不过我觉得,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脱贫步伐要坚决果断。”

王新云创业的魄力让她颇受眷顾,曾经打工的旅游公司给她介绍了一批顾客,完成了开张首日的爆满。“第一天所有的房间全部住满,也图了个吉利,后来有了回头客,再加上以前的客人推荐,生意还算过得去。还有一周就到十一假期了,好多游客都来联系我提前预定房间,现在已经基本订满了。”王新云对帮助她的人充满感恩之心,自己更是努力招待好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
“我们给客人吃的菜,都是村民自己种的,猪肉也不用出去买,本地饲养的黑毛猪味道很不错。客人还喜欢吃我们家的土鸡,自己喂养,纯天然,菜都很新鲜,没有污染。”有时候忙碌起来,王新云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早晨四点起床给住店客人准备免费早餐,晚上又要打扫收拾,准备隔天的菜单。即便如此,王新云也还是开心的,自己在家里赚钱,丈夫在城里赚钱,收入和往年比翻了两倍,2017年成功脱贫。
“村子这两年大变样了,道路加宽了,变成了柏油马路,如果想买点什么,公交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镇上。村子里的政策好,老人看病不用上医院,县里医院经常下乡给他们看病送药。村民们有医保,孩子上学有补助还有奖学金。”
曾经生活困难的王新云,脱贫之后也开始带动其他贫困户的发展龙丹奶粉,她总去贫困户家买菜,还聘请贫困村民到她家的农家乐帮忙,也算是回馈带领她脱贫的好政策。

“既然有这么多人帮我,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不能辜负大家的心意。未来我想在我家后院做一间小木房,扩建成用餐的场所,让越来越多来村里游玩的客人,品尝到我们美味的农家菜。”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了解和沟通工作去支撑,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的办公室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一大摞精准扶贫户档案,根据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定制适合自己的脱贫方案。“光伏电站分红小玉霜,种植、养殖业的特色奖补,一亩园的分红都是我们村的主要脱贫产业,而且近两年基础设施建起来了,公共服务类的公益性岗位多了很多,只要是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村里就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从产业和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何家枝说。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生态环境好,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民宿、农家乐入驻,同时带动农副产品销售,给周边贫困户提供岗位和收入。今年,我们会有84户195人脱贫,2019年还有38户48人将要脱贫,预计到2020年可以全面脱贫。脱贫工作没有捷径,要一步一步来,现在以及将来我们都会不辱使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往期回顾:
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视频)
金寨县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直播视频在这里!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云飞来金寨调研,这样说!
名单公示!一大波公务员要来金寨发展
每周累计为“养心金寨”微信推送的文章点赞25次以上,可领取价值56元的俏俏果山核桃一盒或众诚金逸影城电影券2张!每隔一周杠上狂校花,于周五下午3:00至5:00到县文化中心(县图书馆一楼101室)领取,凭手机现场领取,限前50名,先到先得,领完为止。(下次领取时间:10月12日)咨询电话:0564-7356256。

来源:看苏州、养心金寨
编辑:蔡立 审稿:邱双陆
投荐稿邮箱:ahjinzhai@126.com
投荐稿微信:150 5595 2561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