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蕲春二手房人间有味是清欢-天海情缘

作者: admin  发布: 2018-11-10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313次

人间有味是清欢-天海情缘

喜欢苏东坡很多年了,也一直想和女儿聊聊苏东坡的故事。本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可真正梳理起来才发现,这是个很大的工程。因为苏东坡太大,太广,太博,太深了,以至于不知道该从那里下手。
他是诗人(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他是伟大的书法家(苏黄米蔡四大家,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寒食帖》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美食家(自称餮翁,黄州发明东坡肉,发明眉州东坡肘子,四川乐山的东坡墨鱼,到海南吃生蚝等等)还是水利工程师(杭州,颍州,扬州,惠州都有苏堤;甚至有天下无处不苏堤一说。)这些事情,任何人做到了其中一项都是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苏东坡都做到了,而且都做到了最高的境界。可以说苏东坡的任何一件事情拿来讲都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讲不透的。
那么苏东坡到底是咋样的一个人呢?
我想还是用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唐宋八大家的苏辙)一句话来概括他自己最是恰当不过的了。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于敏家。”
这句话是苏东坡的自评,可在我这么一个后人看来,终觉的是挂一漏万。于是我想到了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要是去旅行绝对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和杜甫在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我觉得用有趣来描述苏东坡是点睛之语。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叫: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无疑,苏东坡可以说绝对是一个有着有趣的灵魂的人。
按照习惯,我们还是按照编年体把苏东坡的一生简单的分为:童年与青年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年时期;流放的岁月晚年时期;逝世前的日子。
一:岁月无忧的青春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第一大省:四川省。在四川省的西部有一个小镇叫眉山唐家小猫。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这座小镇便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三苏”。父亲苏洵,字明允,号老泉;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自称颖滨遗老。这父子三人便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民间有句俗语叫,天下文章出吾乡。虽说是有调侃吹牛之嫌,但在苏轼那个时代,眉山是当得这一赞誉的。
苏东坡出生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当时苏家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中产阶级。但以当时整个宋朝的富裕程度来说,苏家恐怕比我们现在的中产阶级还要富有。比如苏家的每个孩子出生后都各雇佣了一个奶妈,这个奶妈可不是简单的照顾完孩子的哺乳期,按照古代的习惯是要一直照顾到孩子成年的。而且,苏家是有三个孩子的。(苏东坡上面有个姐姐)想想,我们现在的中产家庭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这里说到了,苏东坡有一个姐姐。但在民间是一直流传着苏小妹的传说。说苏东坡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妹妹,并且嫁给了秦观(就是写出千古名篇鹊桥仙的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二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任何历史根据。我想这种关于苏小妹的传说越广越逼真,且人人愿意相信,正是因为后人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投射出对苏东坡的臆想吧。
苏东坡八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进京赶考,但是没有考上,落第之后,苏洵就在江淮一带游历(古代文人很讲究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把游历看作是学业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父亲在外游历,孩子的教育自然就落到了母亲的头上。有一天,苏母正在教苏轼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书中记载后汉时期朝政不修,政权落到了阉宦之手,当时的忠贞廉正之士就反抗这些宦官的统治。而范滂就是其中的一个刚正不阿的读书人。
范滂以身殉道与母亲诀别时说:“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以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这里就体现出了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当时,小苏轼就抬头望着母亲说:“母亲,我长大了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可见,苏轼后来一生的正直不阿与原生家庭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同时也表现了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
苏东坡的童年时自由的,快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与他一起长大一起读书的弟弟苏辙。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一生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苏辙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在18岁的时候结婚,娶了他的首任妻子王弗。但是王弗与苏东坡琴瑟相和仅十一年。结发妻子的去世对苏东坡是个很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直到多年后,他梦见王弗,就写下了那首传诵至今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去世的时候只有27岁,留有一子叫苏迈。
暂且不去说王弗,在苏东坡20岁的时候,也就是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来到了京都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来到开封干什么?当然是进京赶考了。杨柳松考完礼部的初试后,父子三人就在京城等候第二年的殿试贵溪天气预报。在这期间,别无他事,三人参加社交活动,以文会友,与知名人士结交。
就这样殿试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那年的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欧阳修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文豪,前面讲过,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都知道他写过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记》,写的是安徽滁州的琅琊山醉翁亭。在这里我要点一句,好多同学一说到琅琊山醉翁亭会以为是狼牙山五壮士的狼牙山,其实,这完全是二座毫不相干的山。前者是在安徽滁州,后者实在河北保定。前者以文闻名近千年,后者以战扬名几十载。孰高孰低,我们心里要有个数。
这是题外话,回到主考官欧阳修。在古代,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己各尽其职发现了人才,二人彼此之间就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生不渝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欧阳修是苏东坡的老师。而这位老师更是极其推崇自己这个门生。他说:“读苏东坡的文章,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其人,使之出人头地。”
当年的殿试,苏东坡名列第二。有人要问了,苏东坡既然这么有才,为什么只是第二呢?在这里不幸有一个美丽的误会。当时,欧阳修对苏东坡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他把本来列为第一的苏东坡的文章放到了第二。
苏家三人在这次殿试中都考中了进士,按说是他们官途的开始。可是人生不如意的是常常是十有八九,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母亲病故了。根据儒家之礼,这是极其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归家退隐,守丧三年后方可复出。于是父子三人急忙返家,遗憾的是到家母亲已去,母亲死时还没有听到京城的喜讯。
守丧三年的蛰居生活,可以说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三年期满后,父子三人再次出川。这次与前次进京赶考自然不同,此时,三人以是文坛大家,而且是举家东迁。三苏更是踌躇满志。苏东坡也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波澜壮阔的中年时期
年轻有时候也会成为天才的障碍。二次出川时苏东坡是轻松愉快的,此时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就地,有随风飞起,征服四野八荒之势。然纵使苏东坡才华横溢,在仕途上他仍需从低级开始。在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东坡被朝廷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什么意思呢?大理寺评事是个官阶,大概是个八品的样子,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凤翔府判官是实职,相当于县办公室主任的样子。苏东坡在凤翔府当了几年小官,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好,副署公文,审问案件,颇使他感觉索然无味,有时难免感觉寂寞;但有时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
我对苏东坡为官的事迹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去翻阅资料,所以不说也罢。在这期间,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前面我们讲到过苏东坡在妻子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写的那首《江城子》。就在王弗病逝的第二年,时为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病逝。不出意外,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再次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后,苏氏兄弟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再次回到京城,从那年起,北宋进入了王安石变法时代。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对于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褒贬不一,在这里不作评价。我们只需知道苏东坡的立场是反对变法的,而变法最终也是失败的。
熙宁四年(1072年)七月,苏东坡一家离开京城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杭州,在当年一如今日,是一个美妙难言的城市,谚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随后的八九年内,他始终在杭州附近为官,可以说杭州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自己也曾和朋友说他的前世一定是出生在杭州。在这一段时间,苏东坡诗词甚多,所写的诗词也很美,或伤感,或诙谐,或愤怒。以天真快乐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所感尽情的歌唱出来。
说道苏东坡与杭州必然要说道西湖。苏东坡的的才情,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喜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才情不足以极其秒。千年来,人们公认为表现西湖最好的诗,就是苏东坡写西湖的一首诗,他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人西施,清晨在家不施粉黛是也好,施粉黛而盛装时也好;晴天也好,雨天也好,都会显出西湖不朽的美色来。苏东坡写西湖的那首七言绝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除了在文学上歌咏西湖外,苏东坡为疏通西湖的淤塞修了苏堤,为除水草种菱留下了三个小石潭,这就是后来西湖十景中的苏堤佛晓和三潭印月。
苏东坡在杭州还留下了很多名人轶事,其中与佛印的故事最为大家口口相传。佛印富有机智捷才,在他与苏东坡有点儿哲理味道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这样的。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去游览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二个面貌狰狞的金刚像。
苏东坡就问:“这二座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佛珠。
苏东坡又问:“观音自己就是佛,还数手中那串念珠有何用?”
佛印回答:“她也是象普通人一样在祷告求佛啊。”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佛印答:“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还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在江上饮酒,恰好河岸上有一只野狗在啃一根骨头。东坡就说:“我想到一上联,你来对下联,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说完苏东坡得意地看着佛印。
佛印知道是在调侃自己,于是也不说话,就顺手把身边一卷苏东坡的诗稿扔到了江中。
东坡笑骂道:“你这和尚,对不出来,也不要拿我的诗稿撒气啊。”
佛印指着漂在江上的诗稿说“谁说我没有对出来啊.”
东坡恍然,二人相视哈哈大笑。
原来,佛印对的下联是:江漂东坡诗(尸)
还有在黄州时,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佛印禅师仅有一江之隔,并且时常有往来。有一日,苏东坡骤觉禅意大发,于是挥毫泼墨地写下了一首侍偈: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写完后,他顿时自我感觉良好,便叫书童专程跑一趟,把卷子送给朋友佛印禅师去欣赏印证。已“飘飘然”的他自以为会得佛印禅师的赞许,心中不免洋溢着此许自得。
在他的望眼欲穿的等待中,书童回来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卷子。谁料,佛印禅师看完后只在旁边批了“放屁!放屁!”几个字。
差点“飘上天”的苏东坡越想越气,他忍不了这口气。于是,备船过江准备去找佛印兴师问罪。
苏东坡刚到岸上,发现佛印早已在江边等候。他急忙追问佛印禅师“放屁!放屁!”是何涵义?
佛印禅师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这才醒悟,于是两个人在江边哈哈大笑了起来。
一个自称连“八风”都吹不动的苏东坡,却因为一“屁”就匆匆打过江来。他的“逗”立刻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栩栩如生,让人回想起来忍俊不禁秘鲁巨人蜈蚣。

苏东坡还有一位好朋友叫陈季常。
陈季常的妻子叫柳月娥,是个“醋坛子”,而陈季常则是个“妻管严”。有一次,苏东坡与陈季常坐而论道,谈到兴起竟又忘记了时间。就在相谈甚欢之际,突然,陈季常的妻子柳月娥的一声大吼,把正在和苏东坡聊天的陈季常吓得连柱杖都掉了。 于是,苏轼便经常以此笑话陈季常,并作了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送他,诗中有这么两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苏东坡戏笑调侃陈季常的“河东狮吼”由此不胫而走。
这些趣闻轶事都非正史记载,但是在民间都是流传甚广。可以说从另一面反映了人们对苏东坡的无比热爱。在这一时期,苏东坡在政治上是郁郁不得志的,但是在精神上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步入了一个高峰期。除了前面说道的《水调歌头.中秋》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还有一件事件,标志着苏东坡走上了当时文坛盟主的位置,那就是在徐州的黄楼盛会。那时,前辈欧阳修已经去世,这时的苏东坡为整个学术界所爱戴,所尊敬,所敬仰。
然而,世间的事正如苏东坡自己在词中所说的一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就在苏东坡春风得意,坦然谈笑,轻松愉快,为众人所喜爱的时候。一场政治迫害即将降临。
这场政治迫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按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一种文字狱。值得庆幸的是在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立下了规矩:士大夫不可杀。所以后世一直有一种观点,是说中国的文人在宋朝精神上是最自由的。我想这也是在宋朝的时候中华文明达到了巅峰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也造成了武备松弛,历史上素有“弱宋”一说。这种政策是好是坏我想应该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待,我们说宋朝是个王朝,但他从来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与宋朝同时存在中国版图上的,当时还有夏,辽,金,以及后面灭宋的元。所以从当时宋的角度来看,这种重文抑武的政策是不恰当的。不过,从历史的大角度来看,我想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幸运。
苏东坡的这次被捕,前前后后在牢里呆了四十多天。即使这样,苏东坡也没有改变他豁达的天性。在数年后,苏东坡告诉朋友说:“审问完毕后,一天晚上,暮鼓已然敲过,我正要睡觉,忽然看一个人走到我的屋里。也不说话,他往地上扔下一个小箱子,躺在地上就睡了。我以为,他是个囚犯,不去管他,我自己躺下也睡了。大概四更时分,我觉得有人推我的头,那个人向我说:恭喜恭喜。我翻过身子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安心睡,别发愁。说完,带着小箱子又神秘的走了。”苏东坡解释道:“事情是这样的,我刚受到弹劾时,变法派想尽方法劝皇帝杀我,可是皇帝根本没有杀我之意,所以暗中派宫中的一个太监到监狱里去观察我。那个人到我屋子里之后,我就睡着了,而且鼻息如雷。他回去后立即回奏皇帝说我睡的很沉,很安静。皇帝就对侍臣说:我知道苏东坡于心无愧!这就是我后来被宽恕贬到黄州的缘故。”
在这一年的除夕,苏东坡被释出狱,在监狱中共度过了四个月又二十天。出了监狱大门,他停了一会儿,用鼻子嗅了嗅空气,感觉到微风吹到脸上的快乐,在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中,看到行人在街上骑马而过。他积习难改,当天又写了二首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道:
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従来岂有因。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従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写完这首诗,苏东坡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了。”
三:流放的岁月
我们说乌台诗案对苏东坡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生命在这段时间有了一个很大的跳跃,可以说是苏东坡脱胎换骨的时期。出狱后被下放到黄州,他的老朋友马正卿就在他居住地的东边找了一块坡地给他耕种,所以苏轼取号“东坡居士”。这个时候,苏轼死了,苏东坡活过来了。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这个时候写的。当我们在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会感觉到苏东坡不是走在宋朝,而是走在三国的历史当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当一个人可以与历史对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活在当下了。所以苏东坡走在黄州的赤壁是他心目中当年三国时期的赤壁。诗人用自己的心灵道出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历史的开阔,历史的沉重,历史的丰富,全部在这里展现了出来。
这段时间是苏东坡最难过,最辛苦,最悲惨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在这一时期,他沉到了最底层,真正做到了“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与贩夫走卒聊天,与田舍老翁喝酒,他真的下到了民间,知识分子的骄傲也随之消除。民间的东西也帮助了苏东坡开阔了文学的意境,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说都是他最好的作品。我们再来读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平实,有趣。传闻苏东坡拿毛笔在墙上写了这首词后,人就不见了。黄州的太守吓得要死,急忙到他家去找,没想到,苏东坡正在里面呼呼大睡。在苏东坡的诗词里,我们会常常看到他的有趣,对生命的顿悟,对人生的豁达,他从来不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生命的结论,而只是生命片段的领悟而已。他可以修正,可以修改,也可以再反证,再修行,是个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
我们说这个时期,他穷困,悲惨,但是他从不潦倒,也从不绝望。他安道乐贫,在这一点上,倒是和孔子的爱徒颜回很是想象。孔子曾赞自己的爱徒颜回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苏东坡亦如是。我们可以从《寒食帖》中以窥究竟。前面我们说过,苏东坡在书法上造诣很深,是宋四家之首,而《寒食帖》就是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一名;也是天下三大行书之一。(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绝世花少。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二首诗的手稿,也就是《寒食帖》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感受一下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黄庭坚认为苏东坡的字美的不得了,因为它率性而为。在美学中最难得的就是自然,不做作,苏东坡的书法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写诗不卖弄,写字也不卖弄。字看起来丑丑的,不再一味表现刚锐或是工整,而是“绵里裹铁”,外面看起来软绵绵的,可是里面有刚硬的东西。这刚硬的东西是什么?我以为就是苏东坡他自己,是他坚持的人生准则,是坚定,是豁达,是不羁,是开阔,是乐观。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收了朝云为妾。喜欢苏东坡的人对朝云都有好感,而朝云也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陪伴左右的便是朝云。我们知道苏东坡一生之中有二人妻子和一个妾,第一位妻子是前面说的王弗,在王弗去世三年后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就是王弗的堂妹,朝云是王闰之在杭州期间买的,当时只有12岁。苏东坡在黄州第三年,也就是朝云18岁的时候,娶之为妾。朝云虽为妾,不过却甚是了解苏东坡,有一次,苏东坡在吃饱饭过后,摸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的人:“你们道这肚子里都是些什么吗?”有人吹捧他,说是“一肚子文章”。他说不是;后来问朝云,朝云笑着回答:“学士肚子里面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说:“对了,还是朝云懂我。”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不在是一名官员,也不再是文人,他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的一片田地做活,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曾想过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下被迫而成为了农夫。他在《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写道:
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勿忘其劳焉。

东坡农场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郊,坐落在山坡上蕲春二手房。顶上是苏东坡自己盖的房子,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的墙是有苏东坡自己油漆的,上面画的是雪景,故名雪堂。后来他就在此宴请宾客。大书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认识苏东坡的。苏东坡去世约七十年后,诗人陆游来到了雪堂,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有苏东坡像,像上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依石而坐。有机会,大家可以去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看看东坡雪堂。不过现在的雪堂是后来翻建的了,早没有当年的情景了。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心中都要有一个这样的雪堂。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黄州也许是个小地方,但是有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光,诗人敏感的想象,朋友热情的追随,这些合在一起,使得苏东坡的日子惬意极了。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了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以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透彻而深入。他享受这种生活,让我们很难把流放看作是对他的一种惩处,正所谓吾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他给这个世界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二,三篇是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还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也许是命运对人的摆布吧,苏东坡刚刚安定下来,在黄州过着如意的隐居生活,他又被冲击得要离开安居之地,再度卷入了政治的漩涡全名目击。首先他被改调到汝州,这是个离京城比较近,生活也较为舒适的地方。后又被调到山东的登州任太守,有意思的是,到了登州的第五天兰溪教育网,他又应召进京。此次应召进京,达到了苏东坡仕途的顶峰,先后做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但是这一切,在当时的皇太后离世后戛然而止,并急转而下。我们说,在中国历史的北宋时期,有个非常神奇的想象,就是几任皇太后都是十分的贤良,并且知人善用,而皇帝却都不怎么样。
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苏东坡被贬到广东岭南的惠州。他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多公里,从京城到惠州,他觉得他这一生只是一站一站的往前走,而现在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步而已,已经五十七岁的他,已经饱经命运的荣枯盛衰,所以他对命运的波折已经能淡然处之了。命运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治断绝关系,这符合苏东坡的夙愿,能让他去过自己向往已久的常人生活。他在惠州继续发挥自己在美食上的天赋,发明了烤羊脊,还发明了桂酒,与朋友一起分享。他在惠州吃到了当地的水果荔枝,大为喜爱,挥笔写下了《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除了美食,朋友,谁都知道更是与朝云的爱情息息相关的。朝云自嫁给苏东坡后,就一直和苏东坡生活在一起,在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之中,朝云最称知己。她爱慕苏东坡的才华,自己也向往他那等精神境界。苏东坡对朝云能在老年随他颠沛流离也是十分的感激,他把这种感激之情记以文字,寄以诗歌。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这首《殢人娇.赠朝云》正是苏东坡写出了自己与朝云的美好感情与清净的心境。
正在苏东坡以为自己可以在惠州安度晚年的时候,他又被贬到了更远的崖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岛。据传这次被贬的原因,是他曾写了二首诗,描写自己一边在春风中午睡,一边听房后寺院的钟声。当时的大奸臣宰相章惇看到了那二首诗,就说:“噢,原来苏东坡在惠州过的蛮舒服的。”于是他就颁布了新的贬谪。
当时的海南岛可不像现在的海南岛,是经济特区,是国家级旅游岛。在那个时代,海南岛还属于荒蛮之地,大多数是黎族人,只有极少数汉人,所以,当时的汉人去海南岛,都是几无生还。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在去海南岛的途中,经过雷州时,与自己的弟弟子由相遇,只是这次相遇境况凄凉,兄弟二人在一个小馆子吃饭,只有粗糙的麦面饼,子由难以下咽,苏东坡把自己的饼几口吃完,笑着对弟弟说:“这种美味,你还要细嚼慢咽吗?”吃完饭,他们和家人出了铺子,慢慢的向前走,尽可能慢点走,再慢点走,因为他们知道,一到雷州就要渡海了,就要分别了。这次分别是生死离别,大家都是黯然神伤,分别之际,苏东坡写了下面的文字: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呜呼,每每说到此处,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永远不会被打败,也不会被打倒的。而苏东坡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据苏东坡自己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在当时,可以说海南岛是环境是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但是,他那不屈不饶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他写信给朋友说:“尚有此生付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这让章惇和苏东坡的其他敌人很是烦恼,他们竟无奈苏东坡何。
苏东坡在此岛上的人生态度,在杂记中所写的那段话表现得最清楚:己卯上元,余在信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子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酞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便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现在他就和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和这些老实人在一起,他无须乎言语谨慎,他可以完全自一由,可以名士本色示人。他从没有一天没有客人,若是没人去看他,他会出去看邻居。像以前在黄州一样,他与身份高身份低的各色人,读书人、农夫等相交往。闲谈时,他常是席地而坐。他只是以闲谈为乐。但是他也愿听别人说话。他带着一条海南种的大狗“乌嘴”,随意到处游逛。和村民在槟榔树下一坐,就畅谈起来。那些无知的穷庄稼汉,能对他说什么呢?庄稼汉震于他的学识渊博,只能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苏东坡说:“那就谈鬼。好,告诉我几个鬼故事。”那些人说并不知道什么有趣的鬼故事。苏东坡说:“没关系,随便说你听到的就行。”后来苏过告诉他的朋友说,他父亲若一天没有客人来,他就觉得父亲好像不舒服。
但是就这样,朝廷里的政敌小人们还是不愿意放过苏东坡,不愿意让他安静消停,于是就派了一个叫董必的官员来海南巡查这批被贬官员的状况。董必要自雷州半岛到海南,就如瘟神下降,但是他的副手彭子明对他说:“别忘记你也有子孙。”董必听了遂停止不去,只派下属过海,察看苏东坡的情形。那个官员发现苏东坡住在官舍里,颇受太守张中优待,张中后来遂遭革职。 苏东坡被从官舍逐出,必须用仅有的一点钱搭个陋室居住。他住的地方是城南一个椰子林。当地的居民,尤其是那些穷读书人的子弟,来亲自动手帮助他盖房子。那是一栋简陋的房子,面积是五间大,但大概只盖了三间。他名此新居“槟榔庵”。房后就是槟榔林。夜里躺在床 上,能听见黎民猎鹿的声音,鹿在那个地区为数甚多。有时早晨有猎人叩门。以鹿肉相赠。在五月他给朋友写信说:“初至做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苏东坡很少恨别人,但他至少不喜爱董必。他必须向把自己赶出屋去的这个朝廷官员开个玩笑。“必”字在中文其音同鳖。他写了一篇寓言,最后提到鳖相公。有一次,东坡喝醉,这篇故事就这样开始。有鱼头水怪奉龙王之命,前来把东坡拉往海中。他去时身穿道袍,头戴黄帽,足登道履,不久便觉行于水下。忽然雷声隆隆,海水沸腾。突然强光一闪,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水晶宫中。像普通所说的龙宫一样,龙宫中有好多珠宝、珊瑚、玛消,其它宝石等物,真是一精一工点缀,琳琅满目。不久,龙王盛装而出,二宫女随侍。苏东坡问有何吩咐。不久,龙后自屏风后出来,递给他一块绢,有十尺长,求他在上面写诗一首。对苏东坡而言,再没有比作诗容易的事。他在绢上画了水国风光和水晶宫的霞光瑞气。他写完诗,各水中一精一灵都围着看。虾兵蟹将莫不赞美连声。鳖相公当时也在。他迈步走出,向龙王指出东坡诗内有一个字,是龙王的名字,应当避圣讳。龙王一听,对苏东坡大怒。苏东坡退而叹曰:“到处被鳖相公厮坏!”
在他自己盖了几间陋室之后的两年半期间,他过的倒是轻松自在的日子,只是一贫如洗而已。他有两个颇不俗气的朋友,一个是为他转信的广州道士何德顺,另一个是供给他食物、药物、米、咸菜的谦逊读书人。夏天的热带海岛上,因为潮湿的缘故,人是很受煎熬。苏东坡只有静坐在椰子林中,一天一天的数,直到秋季来临为止。秋季多雨,因为风雨大多,自广州福建来的船只都已停航。食粮不继,连稻米都不可得。苏东坡真个一筹莫展。在哲宗元符元年(一0九八)冬天,他给朋友写信说他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那年冬天,一点食物接济也没有,父子二人直有饥饿之虞。他又采用煮青菜的老办法,开始煮苍耳为食。实际上,苏东坡不必挨饿,他的好朋友好邻居也不会让他挨饿,他似乎是过得满轻松。有一天,他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向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 ?”此后苏东坡就称她“春梦婆”。他有时在朋友家遇到下雨,就借那家庄稼汉的斗笠蓑衣木屐,在泥水路上溅泥淌水而归。狗见而吠,邻人大笑吼叫。他一遇有机会,还继续用下漫步的老习惯。
四.逝世前的日子
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岁,留在身后的是一代死亡、颓丧、疲惫的文臣学者。他弟弟继位,是为徽宗。徽宗登基之时,国家之组织已烂,国家之元气已衰。有品有才有德之人,乃文明社会产生之瑰宝,要假以长久之时日方能生长成熟。司马光、欧陽修、范纯仁、吕公著那一代,已是往者已矣。那一代的人才,或已惩处,或已流放,或因病因老而死,或遭谋害而亡。清议批评,至大至刚的思想与文章,那种气氛已然室塞,一切政治生活全已污染腐坏。苏东坡及其门人学士为理想而从政之心,因遭逢迫害过深,已不复再存其壮志雄心,尤其是当时政治的歪风仍与他们的浩然正气相左。凭皇帝一道圣旨,朝中即可立即出现一代新的正直博学勇敢无畏的儒臣,那可真是难矣哉。若使一个享有政权滋味八年之久的一个大帮派轻易放下政权,那也是所望过奢了。
不过,苏东坡是暂时有好运来临。在五月,那个时代的闲云野鹤式的人物吴复古,又出现了,把苏东坡遇赦的喜信告诉他,并告诉他要调到雷州半岛西边的一县去。这消息不久就由秦观的来信证实,秦观是谪居雷州辽大二姐,刚刚接到特赦令。
十月,他到了广州,又重新和儿孙等团聚。二子苏造已经自北方到此来探望父亲。苏东坡在诗文中说自觉生活如梦。在广州为他设宴者极为繁多。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当时谣传他已死亡。在一次宴席上,一个朋友向他开玩笑说:“我当时真以为你死了。”苏东坡说:“不错,我死了,并且还到了陰曹地府。在陰间路上遇见了章停,决心又还了陽宫廷计中计。”这一大家人,有少妇 ,有婴儿,一齐乘船往南雄。还不曾走很远,吴复古及一群和尚追上了他们,和苏东坡在船上盘桓了几天。忽然吴复古生了病,不久死去,就那么简单省事。临死时,苏东坡问有什么嘱托。他微笑一下,闭上了眼。
次年初夏,他的消化系统出了毛病,他夜里不能睡。大画家米芾来看他多次。他身体较好时,二人甚至一同去做东园之游。他在仪真给米芾写的九封信把他的病描写得很明白。有一次,他这样写:“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饱蚊子尔。不知今夕如何度?”米芾送来一种药,是麦门冬汤。苏东坡一直把米芾当晚辈看,米芾则对他十分仰望。现在苏东坡读了米芾的一篇赋之后,他预言米芾的名声已经屹立不摇,虽然二十年相交,对他所知,实嫌不足。苏东坡的病,时而觉得好些,时而觉得软弱疲乏。他的生命力受到了破坏,不是皇帝,也不是章淳,而是疾病。
六月十一日,他向米芾告别,十二日过江 往靖江去。在这个地区,他特别受人欢迎。到此等于还乡。苏东坡自海外归来,即将到达的消息,立刻传开。百姓有数千之众,立在江边,打算一看大诗人的丰采。
在六月十五,他沿运河继续自靖江北归常州家园。他万劫归来的消息引起了轰动,沿路在运河两岸,老百姓表示发乎真诚的欢迎。他体力较佳,已然能在船里坐起,头戴小帽,身着长袍,在炎热的夏天,两臂外露。他转身向船上别的人说:“这样欢迎,折煞人也!”
七月十五,他的病况恶化。夜里发高烧,第二天早晨牙根出血,觉得身体特别软弱。他分析症状,相信他的病是来自“热毒”,即一般所谓传染病。他相信只有让病毒力尽自消,别无办法,用各种药进去干涉是没用的。他拒绝吃饭,只喝人参、麦门冬、获菩熬成的浓汤,感觉到口渴,就饮下少许。他写信给钱世雄说:“庄生闻在有天下,未闻治天下也。如此而不愈则天也,非吾过矣。”钱世雄给苏东坡几种据说颇有奇效的药,但是苏东坡拒不肯服。七月十八,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 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他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几天之后,他似乎有点起色,教两个小儿子扶他由床上坐起,扶着走了几步。但是觉得不能久坐。七月二十五日,康复已然绝望,他在杭州期间的老友之一维琳方丈,前来探望,一直陪伴着他。虽然苏东坡不能坐起来,他愿让方丈在他屋里,以便说话。二十六日,他写了最后一首诗。方丈一直和他谈论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谒语。苏东坡笑了笑,他曾读过高僧传,知道他们都已死了。他说:“鸠摩罗什呢?他也死了,是不是?”鸠摩罗什为印度高僧,在汉末来中国,独力将印度佛经三百卷左右译成中文。一般人相信他是奠定大乘佛法的高僧,中国和日本的佛法即属于此一派。鸠摩罗什行将去世之时,有几个由天竺同来的僧友,正在替他念梵文咒语。纵然这样念,但是鸠摩罗什病况转恶,不久死去。苏东坡在二十四史中的《后秦书》中,读过他的传,还依然记得。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儿子迈走上前去请示遗教,但是一言未发,苏东坡便去了。享年六十四岁。
由一般世俗的看法衡量,苏东坡毕生坎坷多好。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问伯夷叔齐二大先贤,他二人不食周粟,饿死首陽山。弟子问孔夫子,“这些大贤人临死之时,有无怨恨?”孔夫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面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在追寻苏东坡的脚步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周继先,也无风雨也无晴。
年少时喜欢的大概是上半阙,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酒醒微冷、残照相迎的滋味,要到日后才能慢慢咀嚼出来。
有一些人生命的活力是超乎寻常的,比如苏轼。这一辈子从文坛到政坛,从得意到失意,来来往往,够普通人几辈子了,千载之下,仍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旺盛之极,如潮音野火一般绵绵不绝的生气。这样的人生,狂风骤雨经过,丽日晴天行过,到头来回望,也不过是云烟淡淡,雾霭茫茫。
桂酒颂
百卉甘辛角芳馨,旃檀沈水乃公卿。大夫芝兰士蕙蘅,桂君独立冬鲜荣。无所摄畏时靡争,酿为我醪淳而清。甘终不坏醉不醒,辅安五神伐三彭。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谁其传者疑方平,教我常作醉中醒。(节选)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