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网球王子大结局人类·信息(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 admin  发布: 2018-08-21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325次

人类·信息(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回顾
人类·信息(上)
纸质印刷在信息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就人类文明发展而言,“中国纸”开创了一个以纸质载体为中心的信息时代。尤其重要的是姬无命,“中国纸”的到来对印刷机的发明起到了关键作用。应该说,作为信息载体的“中国纸”唯有在它与“活字印刷”相结合、实现大量印刷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信息交流载体的重大作用。
周有光先生认为,“人类第一种伟大的创造是语言,第二种伟大的创造是字母”。相比于需要制作至少7000种活字字模的方块汉字而言,只需上百种字模的字母文字自然是活字印刷术如鱼得水的用武之地。这种印刷术非常便捷,印刷机也很容易制造,按理说这样简单的器械对使用字母的西方人来说,几个世纪之前就早该问世,何以要拖到15世纪方才发明出来?答案是:它在等待——等待“中国纸”的到来!就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种纸来说,只有“中国纸”才是唯一适合印刷机使用的纸张(脆裂的古埃及纸莎草纸、厚实的欧洲羊皮纸、古印度用来刻写经书的贝多罗叶,它们都只适用于手工抄写,不便进入印刷机)。一旦中国造纸术传入,活字印刷技术立即会像久旱逢甘霖的种子那般顺时萌发,深深扎根,硕果累累。
这是真正的“千年等一回”!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已使用树皮、麻屑、破布、旧渔网等作为原料制成“蔡侯纸”。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以及摩洛哥王国。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从此中国纸登陆欧洲!1276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场(生产麻纸)。法国于1348年在巴黎附近建立了造纸场。德国14世纪才开始有了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海峡之隔,故15世纪才有造纸厂。瑞典1573年建立了造纸厂,丹麦1635年开始造纸,瑞典1690年在奥斯陆建造了第一家造纸厂,到了17世纪末,欧洲几个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图3 蔡伦 图4 古登堡
值得庆幸的是,当中国造纸技术于14世纪传到德国时,立即催生了印刷机的及时发明。这得益于德国人古登堡是个机敏的“有心人”,当他遇到这些“平滑、柔韧、易于着墨”,廉价而又便于印刷的“中国纸”时,立即抵押全部家产筹措资金,不失时机地制作了可以印小号字的铅、锡、锑合金活字,并根据欧洲压榨葡萄的立式压榨机式样制造了第一台木制压印机,1450年就着手印刷《圣经》了(这部四十二行本《圣经》有330万个字符,印刷时需要用约300种不同的活字,6个排字工花了近两年时间排版,印了160~180册)。只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悲剧性人物,古登堡为研制印刷机钱财耗尽,无力还贷,家产被没收,10年后贫困辞世。
《满满的书页:书的历史》的作者布拉塞勒断言:“若不是造纸术传到了欧洲,印刷业是不会经历一次如此飞跃的。”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预料到,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居然引发了一场影响极其深远的传媒革命。历史学家认为,应运而生的文艺复兴对人类文明进程之所以发挥如此重大作用,正是与欧洲印刷术的进步分不开的。凭着“中国纸”与“印刷机”的天作之合,纸作为有史以来最高效的文字载体(如书籍)问世,它强劲地推动了西方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并从此开启了一次长达几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大爆发:
首先是促使西方现代科学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伟大发展!
以1450年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为起点——
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航海中发现了中美洲大陆;
1519年,麦哲伦开始首次环球旅行,最后证明地球是圆的;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
1594年,伽利略发现力学的机械能量守恒定律;
1618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628年发表);
1687年,牛顿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理论物理学诞生;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并取得英国专利,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1825年,英国斯托克顿-达林顿第一条蒸汽火车铁路通车;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1834年,雅克比发明电动机;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
1842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
1853年,菲舍尔发明脚踏自行车;
1869年,门捷列夫和迈尔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螺口碳丝灯泡);
1897年,马尔科尼发明无线电报;
1900年,普朗克创立量子论;
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第一架发动机飞机飞行;
1905年邢宇飞,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28年,摩尔根发表《基因论》;
1941年,英国制造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文明从此进入了爆发式的大发展,它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并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了纸才会有书籍的大量印刷流行。书籍的易得又使学问得以由少数人研习变成让多数人掌握。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乃是难求的罕见之物。所有装帧成册的书籍都是使用鹅毛笔在羊皮纸上抄写的。高质量的羊皮纸只能取材于那些刚出生的牛犊或羊羔身上,而且用量极大,一本中等篇幅的书就需要15张皮。鹅毛笔也是得来不易,从一只大鹅翅翼(最好是左翼)拔取最好的5支鹅毛管,再从其中选取一支精心削制成笔。自9世纪以来,每个修道院都设有专门抄写经文的缮写室,每名抄写员(也常有修女)一天只能抄写4页羊皮纸。他们按照严格的字体和整齐的排列方式,抄写得极其精美工整。这样抄成的书不仅数量稀少还极其昂贵。为此,当时的图书馆很少有超过300册藏书的。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图书馆以拥有910册藏书而闻名于世。藏书最多的要数坎特伯雷基督教修道院,它的图书馆约有2000册藏书。今天哪怕是一位普通的爱书人都会有这点藏书量。
书籍的普及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那时的大教堂只有神父才有一部手抄本《圣经》,每个教徒对教义的理解也只能听从他的讲解。活字印刷首先用于《圣经》的大量印刷,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直面“上帝”,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从而促进了宗教改革的进行。再者,由于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这不仅为17—19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且还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广为人知的思想渊源。
人们也许未必相信哥伦布船上装的是中国指南针,也未必认为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技术来自400年前毕昇的那批陶泥活字。唯有一件事可以说是确凿无疑地为全世界所公认,那就是——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唐朝好医生!这绝对是一项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独一无二的伟大贡献!有人统计了从公元前287年到现在2000多年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家,唯一进入这一名录的中国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1000多年前发明造纸术的东汉太监蔡伦无良神医。1990年8月18—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
呜呼,中国的国名如果被外国人称为“Paper”(纸)或许比“China”(瓷)更贴切——它会让人们深切地铭记“中国纸”对人类文明那种无与伦比的贡献!
“一张纸”竟然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本是农耕文明生活的废弃之物:破布、麻屑、渔网、败絮,一经国人神奇点化,居然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地成为如今最不可或缺的现代信息载体天纵商才,广泛造福于全人类。现代文明基本上都是基于纸质媒体,没有纸就没有印刷,更不可能有书籍、报纸、杂志、文件、书信,甚至纸币。尽管绵延了几个世纪,纸质媒体仍旧是当今主要的信息手段。下一个信息载体是因特网,有外国学者称——“纸”是因特网的老祖宗!它们都打破了时间和距离的壁垒。
其实“纸”本来可以走“捷径”的,用不了兜一个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大圈子才到欧洲,甚至不消一个世纪就可贯通全程,直达欧洲腹地。因为早已有一条现成的通途备在那里直指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只是丝绸之路从本质上来说是专为“奢侈品”开通的,往来贸易交换的都是些丝绸、和田玉等重量轻盈、价值奇昂的顶级奢侈品(当时古罗马贵族奢侈成风,丝绸在那里堪与黄金等价)陈佩骐,贩运沉重的“中国纸”到欧洲对驼队商贾来说并无重利可图。丝绸误纸,更误欧洲。倘若汉唐时代(而不是“明代宗”时代)通过丝绸之路就将中国纸提早10个世纪送到欧洲,历史必将全部改写,世界也绝不会是今天这样的格局。
伟大的科学革命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当今世界,自成一统的国家、民族、集团之间放下难舍的缘,各有各的核心利益、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价值体系,几乎很难有什么事会让全人类都能认识一致、步调统一、自觉自愿、齐心合力地去完成。就像旧约《创世纪》第11章“建造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他们要造一座塔吞噬星空后传,塔顶可直通天庭。这引起了耶和华的不安,于是他下去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巨大的巴别塔再也无法统一建造了。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一位画家勃鲁盖尔画了一幅堪称伟大的作品《巴别塔》,在这幅恢宏巨制里有一座已然高入云端、敦实厚重的“巴别塔”,由于人们语言不通而各行其是,圆锥形建筑的各个侧面类型迥异,汪玲露圆凿方枘,根本无法整合在一起,越是造到高处越是显得格格不入,无法协调。尽管其每一细部都精妙绝伦、美轮美奂,但彼此之间绝难契合、边建边塌,最后实在修建不下去了只好停工。由此可见共同语言的重要性。
图5 《巴别塔》(彼得·勃鲁盖尔水皮的博客,1563年)
在人类文明中似乎只有一种事业是彼此“语言相通”、判据一致的,那就是自然科学。“科学巴别塔”从古至今一直在全体人类齐心努力下,聚沙成塔地越建越高。由此可见,科学从来都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首先,科学家有着共同的“科学语言”,所有的数学符号、阿拉伯数字、化学元素符号、物理公式大家都能读懂;其次,科学具有共同认可的客观判别标准——一切理论或假说都需经过实验验证方可判别其真伪。巍峨高耸的科学之塔之所以坚实稳固、严丝合缝就在于:建造该塔所用之材,哪怕是一砖一石、一梁一柱都经严格检验,精准严密,全部为“真”,绝无片瓦之假。不论是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伦数学(三角形、圆形、矩形、梯形面积,圆柱形、球形体积计算),还是公元前325年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及175年古印度人创立的十进位制(包括814年加入了“0”的新十进位制),这些经历了无数人验证过的内容,作为基石一经砌入“科学塔”中就会纹丝不动地牢牢奠基在那里,永远不可撼动。
人类的文明进化本应该像建造“科学巴别塔”那样,全体人类同心同德,目标一致,创建美好的人类家园。与科学相比,政治、经济、人文、军事等领域在当今世界明显缺少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与“客观判据”。既然我们都属于同一个人类物种,拥有一样的大脑、同样的发声器官、共通的语法语言全素敏,以及可以实行全人类互相通婚的生理基础,我们总该有一些基于人类物种长远利益的共同准则(如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人口增长、全球气候、疾病控制等),并不断向有利于整个人类物种未来的纵深方向发展。倘能如此,人类的文化进化也会更加有序地进行了。
科学原理属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依照它的原理创造出的技术产品客观地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按照著名的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茉雅减肥操,“精神”信息注入“客观”材质所制作的人工制品当属于“客观精神世界”。他提出,在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之间还存在一个“第三世界”——由人类创制的“人造世界”(包括人工器物、语言、哲学、神学、科学、史学、文学、艺术、技术、理论体系等)。作为一种物化形式,人工制品既是一种游离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之物,又包含了人类主观精神于其中。因此,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术语,称这种蕴含精神的客观存在为“客观精神世界”。显然,这是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一个“交集”,它既不同于大自然中那些实实在在的自在之物,又不同于人们头脑中那些虚幻无形的主观意识。例如,一块大理石本是自然之物。古希腊人将其雕刻成一尊米洛的维纳斯女神像,雕塑家就已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精神理念。古往今来所有这些人工制作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工世界集合,是一个既独立“客观”又饱含“精神”的“客观精神世界”。造物主创造了自然界,人类创造了人工世界。在文化进化中,通过“科学”与“技术”的交互作用,人类的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同步发展,相辅相成。
人工智能永远也不可能战胜人类
眼下对人工智能的过度颂扬使得一些人显得有失清醒。特别是前不久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王”柯洁首战不敌超级电脑围棋手“阿尔法狗(AlphaGo)”,铩羽而归,这使得“计算机的智能将超越人类”的说法又甚嚣尘上。有的学者估计:“5~10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甚至连霍金都认为:“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人工智能科技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将超越人类智能,并控制或灭绝人类”。
呜呼,计算机一“思考”,人类就发笑!
思考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计算机只有“逻辑”而无“悟性”。而人类文明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果,它们都只能是由独具慧眼的天才智者“悟”出来的。“人工智能”作为一台“机器”,它没有感性贵妃记,没有悟性,不会思考,不能产生“精神”。不论“人工智能”今后达到何等登峰造极的地步,它永远只是个听命于人类的“仆人”。它永远也发现不了前面所罗列的那些伟大的科学理论。尽管计算机可以拥有超强的逻辑运算能力(就像起重机可以比人的力气大1000倍),但这种逻辑演绎能力也都是由人类事先为它规定好的,计算机并没有任何超越这种规定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关键还在于它完全没有悟性!
悟性——这种最高级的大脑活动乃是人类所特有之禀赋。除人之外,其他一些高级动物,如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本能地也会忝有极少的原始悟性。
仅就“悟性知觉”能力而言舞者的纯情,最高级的计算机甚至不如一条狗——当狗突兀地遇到一个手持棍棒的人,它必须凭着本能直觉来审度权衡、迅速判别:这个人是孔武有力还是文弱怯懦,眼光是凶狠歹毒还是慈眉善目,棍棒是粗重结实还是轻小细软,并根据所有这一切即刻综合判断,瞬间做出抉择——是夹着尾巴逃走还是扑上去撕咬。此时此地无须语言,无关逻辑,更没有什么面面俱到的权重分析,一切决断都必须在短短几秒钟里应急做出。一条普普通通的狗尚且能以些许悟性直觉能力来应对这类突发事件,相比之下,当今最高级、最快速的智能计算机(哪怕给它装上摄像视屏)却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够做出模糊识别与综合判断的悟觉能力。
“悟觉”连狗都不如,还敢妄言“控制与灭绝人类”?
人类文明可能在孕育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信息的交流必须依附载体,而信息载体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人类文明就必定会向前跨进一大步。纸质印刷时代之后,人类社会经历了科学革命的突飞猛进,已经跨越“电磁时代”,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创生出全新的数字化信息载体。
地球已渐渐成为一颗“信息星球”大话秦始皇。网球王子大结局举头望天,在我们的头顶上不仅笼罩着大气层、同温层、电离层,还有一个“信息层”。数字产品日新月异地更新换代,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卫星通信系统的全球覆盖,以及量子计算机的诞生使得信息交流已在全世界畅通无阻。不管你祖籍何国,定居何地,身在何处(家中、舟船、地铁,甚至太空)都能即刻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今天你和地球背面友人的信息相通并不比跟隔壁邻居更为费力抗日血战缅甸。
就像纸质印刷时代引发了近几百年现代文明大爆发那样,人类全面步入数字信息时代是否又将面临一场新的突破,并引发一次更加深广的文明大爆发?可以相信,这场“信息革命”必定会在更短的时间里取得远比科学革命更加伟大的成就。
1450年,贫穷潦倒的古登堡手捧着刚刚印刷成功的《圣经》时,他绝想不到500年后的今天婀娜传说,世界会是这个样子;同理,我等凡夫俗子更不敢想象再经历一场更加辉煌的“信息革命”,几百年后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倘有“时间穿越”,古登堡降临当今世界会像个“傻子”;而我们穿越到达“信息革命”之后的社会,定会是一群“白痴”阿丽娅公主!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8年第3期。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刊物为季刊日版一吻定情,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20号出刊,欢迎投稿订阅菜园子张青。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