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全部文章/ 正文

纳兰性德浣溪沙什么是苦集灭道?-罗云夏慕

作者: admin  发布: 2018-01-05 分类:全部文章 阅读: 278次

什么是苦集灭道?-罗云夏慕
什么是苦集灭道?

导读:
苦集灭道是一个佛教用语鼬佐吧,即苦、集、灭、道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召集苦的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第一、苦谛: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什么是三苦?
(1)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2)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3)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合数数列。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晋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是人生八苦?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蕴盛”,“五蕴盛”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小艾琳。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五蕴盛是前面七苦的根源。人有五蕴六识,为此形成声色幻境,由错误的知见进而扩散为以上七苦。所以要从苦中解脱出来,便要认知到五蕴、六识创生的境世界皆为幻境,所谓“色即是空”是也。佛教云人生八苦纳兰性德浣溪沙,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一是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二是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是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四是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藕饼的做法,如被物刺。五是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美丑等。
老苦:一是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是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一是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二是心病,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一是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是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宋梓南。
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覆盖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盛阴也叫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第二、集谛: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
见惑: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什么是五利使呢?(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良主母,不相信佛法僧三宝。(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槃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一)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二)色界:苦谛具九使爱情已死,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三)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
思惑: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五钝使:(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陆初杰,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李蕴桥(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四空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恐慌沸腾。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
佛教名词,灭谛,亦名尽谛,为熄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槃。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槃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槃;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为无余依涅槃。
什么是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
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两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长短、肉体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六凡法界六道众生的生死,就是有漏善跟不善,有漏就是跟烦恼相应,在六道当中行善就有人天果报,但是这个善跟烦恼相应,有一个“我”布施,这个布施是真实存在的,我是真实存在的,我为什么要布施,因为布施有功德,这叫有漏善。虽然行善,但是没办法解脱六道轮回,还在分段生死当中。
为什么叫分段?因为三界内的众生,随着各自的业力,因缘决定他的身形,身形就是指人道有人道的身形,畜生道有畜生道的身形,天人有天人的身形,不同的身形是依照他不同的业力、因缘产生,每一道的身形、寿命都是分限段别,一段一段的,所以叫“分段生死”。
二、变易生死,又称不可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轮回,但以无漏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变异生死是怎么产生的?是以无漏善业为亲因,所知障为助缘,所感得三界外的生死,进入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里的佛不是圆教的佛,是别教、藏教佛,还在十法界当中,他们都属于变异生死。无漏善业为因,无漏就是已经断我执了,但还有法执,圣者都不会再造恶业,可是法执还在汪林林,小乘阿罗汉跳出分段生死,进入变异生死,所以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跳出生死,还在十法界当中,还有所知障、尘沙、无明没破。
为什么叫变异?因为所知障的不同,破无明的深浅,然后注定他的身形,是大是小,寿命是长还是短,没有一定的齐限,所以称为“变异生死”。变异是“迷悟的变迁”的意思,迷就是还有无明没破,破一品无破,证一分法身,证一分法空的智慧,所以变异生死还有四圣法界的差别。四圣法界是依破无明的深浅来论断,因为他还是会改变的均码是多大,一品品无明破,所感的身越来越殊胜,这个微妙之身,从分段生死的身转成非常微妙的微妙身,所以叫“变异生死”。
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
涅槃,译为圆寂,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也译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的程度,连生死和烦恼都超越了,就叫做“涅槃”。
涅槃有四种含义: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涅槃,即真如超越烦恼障,虽有少许苦,所依的身心没有断灭而障碍永远灭除;三、无余依涅槃,即真如超越生死苦,烦恼已尽,剩余所依身心也已灭除,所有苦永远断除;四、无住处涅槃,即真如超越所知障,大悲智慧恒常相伴,因此不住生死和涅槃,利益一切有情,穷未来际,虽有所作为而不离寂灭。
解脱的境界就是涅槃,涅槃是清净无染之义,中道之义。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只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两种;大乘菩萨参禅开悟,则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由于已经灭除了分段生死的烦恼,故证得前三种涅槃;佛则圆证四种涅槃,无住处涅槃只有佛才证得,也叫大涅槃、大般涅槃或究竟涅槃。

第四、道谛: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暗黑狂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为梵语bodhi-pak?aka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杨文广结局,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住(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一、四念处:
(一)北传观念:1、身念处,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主要对治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的“四颠倒见”。
(二)南传观念:1、身念处,观身如身。2、受念处,观受如受。3、心念处,观心如心。4、法念处,观法如法。意为如实观察当下身、受、心、法的展现,不去干涉和预设结论。
四念处:念是我们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界,以智观境,叫做念处。
(1)观身不净,我人发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来观照四大合成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不清净的躯壳色身。从过去方面来观察就是种子不净,它是父母精血结合而成身体。从现在来观察。我们身体是七窍九孔常流不净东西。例如痰泪精液,大小便等种种不净,真是一个皮包脓血的臭皮囊。狮子峰禅师说:‘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都被他瞒刘喆平,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脓血。’这个法语,真是说得很透彻。到了死后,又有未来的不净。有九想观:膨胀、青瘀、坏想、血涂、脓烂、啖思、散想、骨想、烧想。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这是因病下药对症开方的办法,药到病除,可以出离生死苦海。
(2)观受是苦龙战星野,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如果根尘相对产生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乐的坏境,是舍受。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
(3)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种种分别,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源,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我们修行就是要收住这个心猿意马,不令它东奔西驰妄想纷飞。《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这个妄想心。
(4)观法无我,法是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诸法。我们以智慧来观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别离,虚妄幻灭。都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于诸法之中,本来没有我相可得。众生一向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根本就是错误的,是妄执心身,以为实我,妄认诸法,以为真实之法。这如同翳眼见空华一样,空中从来没有花、因为眼睛生了翳子,所以无中生有,见有空华。生起贪嗔痴三毒三心,做出种种恶业,依因必定感果,有业必定受报。我们能够从观照而得到觉悟,一切诸法无我可得,一切诸法虚妄不实。修无我观,一定可以了生脱死,断惑证真。所以释迦牟尼佛临终时,嘱咐弟子要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法门的重要性,可以想见。总之佛教所讲的因缘观点,真是普遍真理,无论是大乘小乘,同是一个论点,时节因缘是不可思议。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论是善法恶法,因法果法,佛法众生法飞飞鼠,生死法,涅槃法,统统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
二、四正勤:1、未生恶法令不生;2、已生恶法恒令灭;3、未生善法令出生;4、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心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1、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诗普琳,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支:1、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2、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3、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5、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7、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七、八正道:1、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2、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3、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4、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5、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6、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7、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8、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九宫盲派·八字命理·六爻预测
周易预测师
微信公众号:罗云夏慕
QQ:365629559
添加关注·长按下方指纹·识别二维码·添加关注

版权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文章归档